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谢娴能
当晨雾裹住第一声跑操铃,她的身姿已挺立于跑道中央,与奋力奔跑的学生们身影融成朝阳下跃动的画卷。当暮色吞没最后一节下课铃,她的身影仍映在实训室的玻璃上,与反复演练的学生身影叠成剪影。她,就是双峰县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曾益兰,从教的14个春秋,她用浸透汗水的时光,将“奉献”二字刻进职教生涯的年轮。

甘做永不生锈的 “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扎根哪里
刚踏入职业中专时,面对陌生的职教领域,曾益兰把自己变成一块疯狂吸水的海绵。她揣着听课本“泡”在老教师的课堂里,认真记录上课细节;深夜的台灯下,《职业教育学》《班主任工作实战》的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便利贴,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凝结着她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思考。
在教学岗位上,她永远是主动“补位”的那个人。当幼儿保育专业遇冷、综合高中扩招,急需文化课教师时,深耕幼教领域多年的她,毅然转身挑战语文教学。为了打磨出一堂优质课,她连续两周泡在网上,笔记本写满心得,教案改了又改,直到满意为止。同事们常说:“曾老师就像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个岗位都能稳稳发光。”
在指导学生参加“楚怡杯”职业技能竞赛期间,曾益兰几乎将自己“钉”在了实训室,她和学生同吃同住了20多天,困了就在折叠床上眯一会儿,醒了又继续推敲操作细节。当学生捧着省二等奖的奖杯哽咽着说“老师比我们还累”时,她轻轻擦去学生脸上的泪水,眼角的疲惫化作欣慰的笑容:“你们的成长,就是最好的回报。”
勇当教研浪潮的 “摆渡人”:不计得失,甘为人梯
在教研教改的长河中,曾益兰甘愿做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参与《基于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课题时,她主动揽下最繁重的调研任务。烈日下,她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全县6家企业之间,鞋子被柏油路粘得发沉,衣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留下层层盐渍。晚上回到家,她顾不上休息,又坐在电脑前整理资料到凌晨,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照着她专注的脸庞。课题组成员感慨:“曾老师的调研报告里,每个数据都带着体温。”
面对青年教师的求教,曾益兰总是倾囊相授。青年教师尹老师记得,自己的论文被退回三次,灰心丧气时,是曾老师接过论文,逐字逐句修改,用红笔批注满页。当论文获奖时,她异常激动,拉着尹老师的手说:“看到你们成长,比我拿奖更开心!”
化身学生成长的 “守护者”:以心换心,润物无声
“老曾,我考上本科了!”电话那头张同学泣不成声,电话这头的曾老师握着手机,泪水模糊了双眼。这个曾经自卑内向的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是曾益兰用三年时光,一点一点打开了她的心门。每天放学后,办公室里都有她们谈心的身影;生日时,两个热气腾腾的鸡蛋和一碗面条驱散了孤独。作为班主任,她始终将51个孩子的成长放在心上,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都烂熟于心。以心换心,无数个细微的温暖瞬间,如春雨般无声浸润,最终化作助力学生展翅高飞的羽翼。
愿为学校发展的 “传声筒”:默默耕耘,甘隐幕后
在校园宣传的舞台上,曾益兰永远站在聚光灯之外。为了捕捉精彩瞬间,她常常趴在地上寻找最佳角度,膝盖沾满泥土也浑然不觉;撰写稿件时,她会为了一个数据、一个用词,反复核实、斟酌,办公室的废纸篓里装满了揉成团的草稿。学校技能节期间,她连续三天跟拍,累计拍摄1000多张照片,记录下师生们的精彩瞬间,而镜头里,却始终没有她自己的身影。
近年来,300多篇稿件、近十万字的记录,曾益兰用文字和镜头为学校筑起闪亮的名片。当学校知名度不断提升时,她只是微笑着说:“能让更多人看到职业教育的魅力,再辛苦也值得。”
从乡村教师到职教骨干,从教学能手到育人先锋,曾益兰用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日子,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坚守。她像一棵扎根职教沃土的大树,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枝叶与果实,用爱与责任,为学生撑起一片成长的绿荫,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奉献之歌。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曾令怡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