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刻在我教育生涯里的温暖旅程。这段旅程的主角,不是我,而是那个让我既心疼又无比骄傲的孩子——琅琅。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史,更让我读懂了“教师”二字背后,沉甸甸的爱与责任。
初识:于明媚表象下,窥见生命的重量
第一次留意到琅琅,是在五年级二班的课堂上。他总是坐在教室前排,脊背挺得笔直,一双眼睛亮得像盛满了星光——预习时专注地圈画,回答问题时积极地举手,课间还会捧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看得入迷,同学们都笑称他是“小书虫”。那时的我,只觉得这是个爱学习、性格阳光的好孩子。
直到一次家访,我才真正走进他的世界。推开他家那扇老旧的门,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药味:年迈的爷爷拄着拐杖,腿脚肿得发亮,每走一步都要扶着拐杖,小心翼翼;重度脑瘫的弟弟躺在吱呀作响的木椅上,嘴角挂着饭粒,无法生活自理;而琅琅,这个才10岁出头的孩子,正熟练地端着温水给爷爷送药,手指上还沾着没洗干净的淀粉——刚蒸完一家人的早餐馒头。奶奶早逝、父母收入微薄聊胜于无的现实,像一块巨石,压在这个本该撒娇的少年肩上。
我蹲下来帮他擦手时,摸到他掌心略带的薄茧,那是经常帮爷爷按摩、给弟弟喂饭、洗衣、拖地、洗碗磨出来的。他笑着把手缩回去:“老师,我会干很多事情,我爷爷夸我手巧嘞!”那一刻,我手里的家访记录本变得格外沉重——原来他灿烂的笑容背后,藏着这么多超越年龄的担当。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告诉自己:作为他的老师,我要做的不只是教他知识,更要为他撑起一片能安心成长的天。
同行:以守护助力成长,用坚守诠释职业
爱岗敬业,于我而言,从此化为了对琅琅更具象、更深入的关怀与行动。
在校园内,我努力成为他求学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我鼓励他在书海中寻找力量,当学校图书馆的借阅限额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时,我的办公室便成了他的“第二书房”,我每天让他自己去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故事是他最感兴趣的书籍,学贵有疑,他在书籍的空白处写满了疑问:“老师,鲁智深为什么要救金翠莲?”“武松打虎时,真的不怕吗?”
从那以后,我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放着一本“答疑本”。每天午休时,琅琅会抱着书来,我就放下备课笔记,和他一起逐页分析:讲到“林冲风雪山神庙”,我会给他画简单的路线图,告诉他“隐忍不是懦弱,反抗是为了守住正义”;讲到“宋江招安”,我会问他“如果你是宋江,会怎么选”,引导他独立思考。
有一次,他指着“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段落说:“老师,我觉得武松是在帮好人,就像您帮我一样。”我摸着他的头说:“你认真读书、帮家里做事,也是在做‘好事’,这就是‘好少年’该有的样子。”后来,琅琅把这本《水浒传》翻得卷了边,上面的批注密密麻麻,他说:“这是老师给我的‘宝藏书’,我要带着它。”这本写满字的书,不仅装着知识,更装着我们对他成长的期待——让他知道,再难的日子,也有“求知”这条光之路可走。
而我的工作重心,更延伸到了校园之外。我走进他的家庭,亲眼目睹了这个孩子的坚韧与担当:他为爷爷细致地煎药、按摩,耐心地给无法自理的弟弟喂饭、洗澡。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送教老师为他弟弟做康复训练时,琅琅在一旁吃力却无比认真地手把手引导弟弟完成动作,额上满是汗珠,眼神却无比专注。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揪紧,敬意与疼惜交织。
我能做什么?我必须做得更多。我积极向学校反映,为他争取更多的政策帮扶;我努力链接社会资源,希望点滴爱心能汇流成河,稍稍缓解这个家庭的重负。但我知道,比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支撑。于是,我选择成为他最可靠的倾听者和陪伴者,我时常告诉他:“琅琅,前路有光,老师和学校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升华:是我守护他,更是他照亮我
然而,在这场爱与责任的付出中,我惊讶地发现,我才是那个被教育和治愈的人。琅琅,这个身处逆境的少年,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上了关于生命韧性最生动的一课。
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是“不抱怨”——他从未怨天尤人,反而自豪地说:“我是个小小的男子汉了。”我看到了什么是“热爱”——他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与厚重书籍的深邃间自如切换。我更无比荣幸地见证了他身披荣光,被评为“郴州市新时代好少年”的时刻!当社会的暖流涌向他,当各界的关注照亮他前行的路时,我激动难抑。这不仅是对他松柏般品格的最高赞誉,也是对我们所有教育努力最温暖的回应。
是他,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我们教师的“岗”,在三尺讲台,更在每一个需要被看见、被温暖的学生心田;我们的“业”,在教书育人,更在用爱与责任,为每一个在逆境中挣扎的生命点亮希望,守护他们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琅琅的故事让我坚信,我们今日播下的每一颗爱的种子,都可能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职业的道路,让我更加坚定——我们的工作,是在塑造灵魂,是在守护希望,是在为这个社会的未来注入最坚韧的力量。
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将带着这份被学生赋予的信念与力量,继续在我的岗位上,以敬业、爱生、奉献的精神,去发现、去呵护、去成就更多的希望!
(作者 临武县第一完全小学 周晨露)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