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曹津澄:为铁路安全装上“智慧眼”

2025-11-14 09:44:41 来源: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张沙

智慧眼.png

智慧眼2.png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张沙)清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场内,阳光为轨道接触网设备镀上一层金辉。“00后”创业者曹津澄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已在设备前专注地忙碌起来。这一天他安排得满满当当,课堂上,钻研铁路接触网调试与维护,下课后,转身成为“湖南贝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接业务、优化产品。这位铁科学子,正以实干诠释新时代青年的创新与担当。

初心缘起一线

曹津澄的创业初心,源于深厚的铁路情结。他的父亲是一名铁路接触网维修工,曹津澄童年听着火车鸣笛、目送铁轨延伸至远方的经历,让“守护铁路安全”的信念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高中时,他常听父亲提起工作的难点:巡检数据全靠手记、回去还要人工录入,效率低还容易出错。父亲的感慨触动了他,“也许将来可以学这方面的技术,做个能帮大家减负的工具。”这个想法,成了他日后求学和创业的最初动力。

高考后,曹津澄毅然报考了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既学专业技能,又为创业打下基础。”入学伊始,他便带着笔记本穿梭于实训场与图书馆之间,认真记录老师讲解的要点,细心观察同学们实操中遇到的难题。

创新解码难题

“做服务不如做产品,一款好用的工具才能真正为工人减负。”在校期间成立公司后,曹津澄并未急于求成,而是与3名团队成员踏上了“铁路接触网痛点寻访之旅”。他们利用课余与假期,走访长沙、衡阳、怀化等8个供电段,跟随工人攀爬支柱、检查线索,历时两个多月,记录下40多条一线作业中的实际难题。

在调研中,他们目睹工人背负十多斤检测仪跋涉的艰辛,也发现传统纸质记录方式效率低下、易出错的问题。“接触网是铁路供电的‘生命线’,巡检质量直接关系行车安全,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带着沉甸甸的调研笔记,曹津澄返回学校实验室,立下目标:研发一款轻量化、智能化的铁路接触网巡检辅助系统。

为攻克技术难关,团队入驻设在学校的湖南省高铁运行安全保障工程研究中心,将课堂所学的参数测量、故障诊断知识融入研发实践。课后与周末,实验室里总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对照接触网模型反复测试巡检路径,有的埋头编程调试数据记录程序,遇到传感器选型、数据校准等难题,便虚心向专业老师求教。

最难忘的是在实训场模拟测试的日日夜夜。为将数据误差控制在行业标准以内,他们在模拟接触网场景中,顶着日晒雨淋,模拟不同环境下的设备运行状态,轮班记录、比对分析、优化算法。连续15天的坚守,最终将数据记录效率提升40%,误差率降至0.5%以下。

历经半年攻坚,首套“铁路接触网智能巡检辅助系统”终于问世——集轻量化数据采集终端、移动端记录小程序与云端数据分析模块于一体,可实时上传巡检数据、自动标注异常参数、生成检修建议。该产品在校内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曹津澄也因突出的创新实践成果,获评“株洲市优秀创业大学生”。

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曹津澄团队现场演示了系统快速完成巡检、生成分析报告的全过程,以“紧贴一线需求、技术落地性强”的显著优势,赢得评委一致认可。曹津澄入选“湖南省创业大学生典型”,成为唯一的铁路专科生代表,产品也获得了三家铁路企业的合作意向。

“每次实验室调试、每次现场走访,都是为了产品更‘懂’铁路人。”曹津澄说,荣誉是激励更是动力。目前,团队正研发第三代系统,计划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巡检智能化水平。

服务扎根一线

如今,曹津澄创立的“湖南贝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吸纳10名铁路相关专业学生。团队不仅服务校园,还积极与周边铁路企业洽谈合作,提供技能培训资料与设备保养手册。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并协助对接企业资源,给予了大力支持。”曹津澄说。去年底,他还成功申请到株洲市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贴1万元,用于产品功能升级。

步入大三,曹津澄一边准备毕业设计,一边规划公司未来。“毕业后将继续经营企业,把服务推向更多铁路一线。”他计划与湖南铁科职院合作开设铁路技能培训课程,“将我们积累的学习方法与实操经验分享给更多人,为铁路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有人问他,创业艰辛,为何不选择一份稳定的铁路工作?曹津澄笑道:“铁路人的初心是守护安全,我的创业也是如此——用专业服务助力更多人学好技能,共同守护铁路安全。这条路虽难,但我会坚定走下去。”

编辑:黄权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