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向世界传递匠心,为友谊搭建桥梁——记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朱玮老师印尼“职教出海”之旅

2025-09-26 09:52:46 来源: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周怡安 舒灵智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怡安 舒灵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职业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扬帆出海,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传递工匠精神。在这股时代浪潮中,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朱玮老师,作为一位优秀的文化使者与教育实践者,远赴印度尼西亚,将其深厚的语言功底与教学智慧倾注于《土木工程中英文互译标准》课堂,为印尼学子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口,也为中印尼两国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谱写了生动感人的新篇章。

肩负使命,跨海传薪火

此次“职教出海”项目,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举措。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号召,选派骨干教师参与。朱玮老师因其扎实的双语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跨文化沟通的亲和力,成为执行这一光荣任务的理想人选。深知肩上责任重大,行前她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不仅深入研究印尼当地的文化习俗、教育体系特点,还针对印尼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可能遇到的语言难点,对《土木工程中英文互译标准》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本土化教学设计。她希望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技能课,更是一座能够促进中印尼青年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桥梁。

匠心独运,课堂绽异彩

在印尼的课堂上,朱玮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求知欲但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何让《土木工程中英文互译标准》这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难度的课程变得生动易懂、学以致用,是对她教学能力的巨大考验。

朱玮老师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她深知,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对接。因此,她的课堂充满了鲜活的中印尼文化元素对比。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延伸到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国建筑,再到土木工程建筑实践等实用场景的模拟翻译,她总是巧妙地将语言点融入具体情境中。例如,在讲解“月亮门”这个传统建筑类型时,她会引导学生寻找印尼文化中表达类似的建筑,让学生深刻理解翻译的精髓在于“达意传神”。

她特别注重实践演练,设计了大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时互译等环节。学生们时而化身文化交流的使者,时而成为介绍两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导游。朱玮老师穿梭于各组之间,耐心倾听,精准点拨,不仅纠正语言错误,更启发学生思考不同表达方式背后的逻辑与情感色彩。她鼓励学生勇敢尝试,不怕犯错,营造了轻松、包容又充满挑战的学习氛围。她的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语法规则和词汇记忆,而是一场场探索语言奥秘、领略文化魅力的奇妙旅程。

润物无声,真情连心桥

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朱玮老师更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她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以及对中国的兴趣。她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现代发展,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许多学生从一开始的羞涩拘谨,变得乐于和她分享自己的想法,甚至邀请她体验当地的特色美食和风俗。朱玮老师发现,学生们对中文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充满好奇。她因势利导,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将来成为中印尼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在她看来,教育的力量在于点燃梦想,播种希望。她播下的,是一颗颗友谊与合作的种子。

成果斐然,职教出海启新程

朱玮老师的辛勤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从2024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工程管理研学项目成功举办以来,中国志愿者学生和印尼学生增进了对双方的认知与了解,激发了印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与中国合作的愿望。当地合作院校对朱玮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的课程为该校的语言教学乃至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朱玮老师的这次“职教出海”之旅,是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战略的一个成功缩影,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自信走向世界舞台的生动体现。它充分证明,中国的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本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样能够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归来展望,矢志再前行

谈起这次印尼之行,朱玮老师感慨良多。她表示,这段经历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意义,也看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语言是工具,更是桥梁。通过教授翻译,我希望帮助印尼的青年学子掌握连接世界的技能,也希望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真诚。”

她系统地总结了此次海外教学的宝贵经验,将会用于校内的教学改革与国际合作项目,探索建立更常态化、更深层次的中印尼职业教育交流机制。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职教教师像她一样,走向世界,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互鉴中,贡献中国职教的智慧与力量,为职教出海事业做出努力。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