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吴尚忠)11月27日上午,印度尼西亚“一带一路”工程管理研学团的12位师生参观了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质科普教育展馆。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教育合作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我校传承地质文化、践行“山水育人”教育理念的成果。本次科普解说翻译全程由大学英语教研室的杨婷婷老师承担,杨老师表示,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杨老师在参观前仔细了解了地质馆的布局与内容。展馆共分为六个展区。每个展区的内容涉及矿石、地貌等专业地质知识,既深入又有些枯燥。作为解说员,杨老师不仅需要用英语向印尼师生传达这些信息,并且需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文化及地质人的精神。因此,用英语讲好湖南的故事,讲好地质人的故事,成了她的突破口。
在展厅入口处,展示了六位地质名家的事迹,其中李四光的介绍尤为引人注目。展板上的文字简短,提到李四光出生于1889年,湖北黄冈人,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石油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样的英文介绍可能让来访的客人难以完全理解。通过查阅更多背景资料,杨老师发现可以讲述一个“贫油国”的故事。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列强纷纷派遣专业勘探队进入中国。然而,经过多次勘探和打井,西方国家未能在中国找到石油资源,于是“中国贫油论”开始在国际上流传。但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坚定地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毫无根据的,在他的引领下,经过科学勘探,中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多个油田。
在第二个展区,介绍丰富矿石时,杨老师巧妙地用嫦娥六号的故事来讲解玄武岩。她引导印尼师生关注展品中的玄武岩,并讲述了今年4月,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开展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任务。嫦娥六号上有一面五星红旗,这面国旗不简单,它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这面国旗采用了玄武岩熔融拉丝技术,由科研人员历时一年多的攻关完成。这一生动的讲解方式立刻吸引了印尼师生的兴趣,他们纷纷感叹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实力。
在宝石鉴赏区,印尼师生被各种宝玉石文创吸引住了,当得知这些作品全部出自在校学生和老师之手,他们大为赞叹技术的精致。当杨婷婷老师带领印尼师生仔细欣赏这些作品时,她用英语细致地讲解了每一件宝玉石的背景和制作过程。“例如这件琥珀雕刻,制作过程中我们利用了高精度的切割技术,精细的雕刻手法使琥珀的纹理和色彩得以完美呈现。琥珀不仅是宝石中的瑰宝,它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是地质学中重要的标本之一。”
参观结束后,印尼师生反馈,通过杨老师生动的讲解,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在地质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持续创新,也更加认识到中印尼两国在地质教育和科研合作方面的巨大潜力。
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展示了其在地质教育和科普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合作提供了新的实践范例。地质科普馆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地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彰显了我国在全球地质科学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贡献。
编辑:谭尔豪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