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柳理,凤凰网国学频道创始主编,华人国学大典策划顾问、总撰稿,政邦智库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客座研究员,深圳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创造转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文化书院会员。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鑫宇 摄影 余欣泽)当机器开始创作,人类写作的灵魂到底珍贵在哪里?7月9日下午,在第五届湖湘教师阅读与写作训练营现场,凤凰网国学频道创始主编,华人国学大典策划顾问、总撰稿,政邦智库副理事长柳理和大家一起探讨了AI时代的写作变革与人文思考。
“手机上装了一个AI工具的请举手,每天都会用到AI的请举手。”一开场,柳理就对现场的大家做了一个小调查,“在AI普遍的今天,我很开心看到现场的大家用AI,但不依赖AI。”
“谁是工具?谁会被工具化?我们该怎么样定义这个时代?”在柳理看来,现今,工具与工具化已成为了值得被探讨的问题。
那在目前的时代,我们该怎样面对AI 的写作?
在今年4月,柳理策划了一场“100000+”的人机测试——“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简单来说,就是一人录制一句诗,最后通过AI的处理,让其组装成诗歌。
那“诗歌盲盒”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这是一场文学实验。”在柳理看来,在现在这个碎片化的快速时代,大家的表达趋于贫乏,他希望大家告别“哇塞体”,人人有话说。而零门槛的诗词创作、疗愈系的短视频表达、蒙太奇式的内容组合以及戏剧性的结果呈现让这场诗词盲盒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现场,柳理向大家分享了活动中获奖的几首AI组装诗歌,并介绍了诗歌的共创作者、背景及大众对其的各种评价。
“AI向我们展现了它巨大的处理能力,但它在表达与传感这个层次远远不及人。”现场,柳理分享了一位诗人最近所作的诗歌,直白告诉大家,人写的诗是AI永远都不能替代的。
柳理认为,目前的生成式AI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训练。但不管AI进化到何种地步,只要它没有自主意识,就只能是工具。人类所拥有的情感体验与主体意识,是“碳基人”的立身之本。
现场,柳理呼吁大家回到写作的初心:“当我们讨论写作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个认知,不管是什么样的体裁,从底层逻辑来说,它取决于你的表达欲、好奇心、思考力。”
那么,人与AI差异性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AI 的背后是数据,是算法。”现场,柳理让AI回答了上述问题,并提醒大家,“不要低估AI的潜力,更要重视人的主体性。不要把AI当做一个高人,要把它当成需要指导的小孩。”
在柳理看来,未来的写作,无外乎就是三种——人写、AI写、人与AI合写。柳理希望大家明白,需要重新定义的不只是AI,更不只是写作,还包括大家所处的时代与世界。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使命,一代有一代之青年,一代有一代之托举者。”最后,柳理寄语大家,面对AI不要焦虑,无论过去或未来,人都需要拥有自我定义的能力。
名家现场语录:
文学本无门槛,人人皆是诗人。
不要低估AI的潜力,更要重视人的主体性。
无论过去或未来,人都需要拥有自我定义的能力。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使命,一代有一代之青年,一代有一代之托举者。
我们人写的诗是AI永远不能替代的。
不要把AI当做一个高人,要把它当成需要指导的小孩。
编辑:曹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