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确定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其中,湖南湘江新区的雷锋新城实验小学成功入选,为长沙市唯一入选学校。据悉,湖南省共6所学校入选。
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雷锋新城实验小学有哪些场景和应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做对了什么,学校和师生获得了什么、发生了哪些改变?一起来看!
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长什么样?
走进雷锋新城实验小学,智慧门卫系统报出学生姓名、体温信息后迅速开闸,这些信息被同步传至教室外的智慧“小方块”中。这些小方块,不仅可以查看该班课表、学生到课和健康信息,还有具体上课、作业布置和完成、家长反馈等信息。
走进教室,师生通过畅言智慧课堂系统进行互动教学,移动授课、平板答题、投屏展示、精准评改、诗词对答……人工智能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继续往学校综合楼走,现代化育人空间映入眼帘。这些空间外观与普通教室别无二致,但内部却别有洞天。推开电子班牌上显示“智慧阅读”的教室门,学生人手一“本”,正在聚精会神开展电子阅读,并根据教师发布的阅读任务在电子阅读本上批注、交流。而隔壁教室,传统剪纸课也注入“智慧”元素,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搜索喜欢的剪纸图案,或自行绘制剪纸纹样,资源更丰富更具个性。
像这样的教室,该校还有很多。据悉,该校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湘江新区·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建设了人工智能展示厅、人工智能研讨厅、人工智能录播室等功能室,拥有书画艺术中心、智慧美育中心、人工智能学习中心、智慧阅读中心等,还有智慧教室40多间,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环境和“硬支撑”。
“2017年学校异地重建时,我们就制定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目标,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研究。”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刘丰华介绍。该校是雷锋同志的母校,现有49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130多人。
相比硬件打造,软件建设更突出。该校将科学、信息、艺术、数学等学科结合打造STEAM课程体系,还构建积木编程、光环版创意设计、python编程、3D打印、悟空机器人等课程,引入AI作文批阅、AI阅读、AI英语、AI体育、AI书写及“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软硬件,让人工智能教育“软硬兼备”。
这些探索,还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国家语委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湖南省智能课堂与教育大数据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和科大讯飞等企业支持,纷纷在该校建立实践基地,指导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育人?
“Ready,go!”在雷锋新城实验小学的英语课堂上,随着号令响起,学生手持人工智能听说设备逐个朗读英文单词。朗读声刚结束,每一位学生的发音情况就呈现在智慧屏幕上,老师的系统里还会有学生的发音练习报告,既呈现发音不准的学生,还显示具体发音问题,老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纠错。
另一边的教室内,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利用AI练字笔练字,写在纸上的一笔一画都实时更新在平板上,系统从笔画顺序、笔画数量、字体重心等10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评测,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我习惯先写走之底再写右边部分,参加AI书写课程之后,这个‘bug’一下就被系统抓住了。”学生向心怡说。
“每班几十个学生,老师没办法时刻盯着每一位学生,但这个系统能追踪每一位学生的笔画顺序等信息,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纠正。”教师康艳红坦言,人工智能是助手,充当他们的眼睛、大脑,让学生的学习更个性化,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以大幅提升。
智慧元素充满校园的各个角落。该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全学段全学科覆盖:智慧心育课堂结合专业的心育方案,为学生进行心理监测,及时精准预警学生心理;通过“智慧体育小屋”人脸识别借还体育运动器材,学生借用、练习情况一目了然,助力学生“学会”;体育课上,学生练习跳绳和仰卧起坐,他们的运动成绩、状态、动作等指标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心率臂带采集了学生的心率曲线、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等指标,大大提升了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智慧劳动基地实现温湿度智慧监测、自动喷淋浇灌、远程查看生长情况等功能,学生实现种植体验、开展蔬果丰收节、开展家务竞赛等活动线下线下结合,提升了劳动技能、信息素养……
为老师带来什么?
“学生学习更高效,我们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材施教,教学不再‘千人一面’,教学质效也同步提升。”该校教师赵波透露,以往授课通过现场提问、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再灵活修正教学策略和进度。而现在,每一节课都与所有学生实时多次“互动”,实时掌握所有学生具体学习情况。
“创新教师智能研修模式。”刘丰华介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分析教师教学数据,能够精准识别教师教学中的需求,探索线上线下与教学现场深度融合的教师研修新模式。以课例研修为例,以往老师集中到具体地方、在特定时间进行,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参与人员不多。而现在,课例内容来自教学现场需求,根据内容老师们展开线下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环节可线上线下融合进行,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同伴的研讨,最后指导教师教学实践。这一举措,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形成了线上线下+教学现场的智能研修模式,让教研随时随地进行,并与自主学习、主题培训、课题研究等充分融合,老师们专业成长迅速。
近年来,该校老师录制学科资源1200多个,40多位教师成为省智慧教育平台的“网红教师”,学校《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的探索》等5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权威刊物上发表,参与的综合养成教育课题成果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小学本色作文全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成果荣获湖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3年,学校还获评“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湖南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示范学校”“长沙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近日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研究,提升了教师数字胜任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助力了‘双减’落地,助推了学校的发展。”刘丰华总结道。
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