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第一学院”是如何炼成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纪实

2022-09-09 11:33:39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记者 陈文静 阳锡叶 宋晓帆 报道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2015年全国首个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下称“马院”)成立,广大高职院校正不断加快建好建强马院的步伐。不过,面对起点较低、底子较薄、师资有限、教学难点多等一系列难题,高职马院应如何实现质的飞跃?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长沙民政职院”)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学校早在2014年就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三年规划,2019年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8年时间里,学校累计投入2200万元建设马院,创造了湖南高校中的多个“率先”:率先落实生均30元的思政专项经费,率先按照1∶350师生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率先建成全省首个校内红色教育基地。

8年来,学校马院建设成绩显著:教师数量从6人增加到55人;获奖数量从0到省级以上奖励168人次;从默默无闻到建成湖南省高校唯一的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20年,该院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以职业院校唯一优秀等级结项。

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把马院建成学校名副其实的“第一学院”——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2.jpg

3.png

(马院教师们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思政教育“有新又走心”)

从边缘部门到“第一学院”

10年前的一天,当时还是学校思政部教师的罗珍(现任学校马院副院长)走在校园里,无意间听到一种声音:“思政课谁不会讲呢?思政部人人都可以去!”这句话让罗珍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无奈。

这句话的背后,是当时学校思政部面临的发展困境:思政课没有地位,学科建设能力薄弱;人员不足,只有6名教师,人称“六大金刚”;经费欠缺,每年工作经费仅1万余元;工作边缘化,一些人认为思政教育并不重要。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要“重点建好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使用“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概念。

文件一出来,学校党委书记蒋晓明就十分敏锐地认识到,加强高校思政工作已经成为时代课题。当年,学校正式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三年规划,并响亮地提出,“把思政课作为最重要的课程建设”。

不过,面对底子薄、人员少等诸多难题,如何确保马院“建好建强”?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校长李斌说,学校党委坚持把马院建成学校“第一学院”,在政策、经费、人员、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除了落实三年规划以外,近年来,学校更是把马院建设纳入“双高”建设和升格本科的重点工作,全方位深化改革发展。

这是强有力的“大手笔”推进——

2016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2200万元用于马院建设,其中包括每年200万元常规经费,1000万元平台资源建设经费。

2016年以来,学校在湖南高校中率先按照师生比1∶350的比例完成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配备,马院行政人员从1人增加到9人,教师人数从6人增加到55人。2019年,学校再次“领跑”,实现思政课70人班额教学,并即将于2022年下半年实现50人班额教学,突破了很多学校眼中的难题。

这是看得见的“大视野”谋划——

2016年以来,学校32次召开思政工作专题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内容涉及马院建设规划、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平台搭建等各个方面。

2016年以来,校领导上思政课252次,人均每年3次;走进思政课堂听课指导420次,人均每年5堂;“思政第一课”“书记午餐会”“校长沙龙”等成为学校颇具影响力的思政课品牌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配齐配优思政课教师,在引进人才、招聘高水平教师的基础上,学校对马院选人用人同样“大开绿灯”。“校领导多次表态,让我们在全校辅导员里择优选拔,随便挑!”马院院长张晓琳笑着说,师资问题一直是推进马院建设时公认的难点,但是长沙民政职院很顺利地解决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留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马院教师们提到蒋晓明时,大家都戏称他是被“绑架”的党委书记。

原来,蒋晓明曾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思政课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了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院院长。这些年,他亲自“挂帅”,带头推进马院建设,并主动走进思政课堂上课、听课、评课。

张晓琳记得,在马院建设早期,大家遇到的困难不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搭建、课题研究……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每回遇到难关,蒋晓明总会被老师们“绑架”过来,身先士卒地挑起相关项目。几年来,蒋晓明作为学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的负责人、教学改革的牵头人、微课堂的主讲人,先后参与2门思政课程建设,主编2门思政课程教材,主持1门思政课程改革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拍摄课程资源视频62个。

有了蒋晓明等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率先垂范,马院教师们更是鼓足干劲,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各项建设工作。2019年,长沙民政职院马院正式成立,并迅速成长为高职院校里的“王牌”马院。

当然,要建成名副其实的“第一学院”,不仅要求上下“第一重视”,还要充分发挥“第一动力”,加快推进马院创新发展。

如何让思政教育“有新又走心”?长沙民政职院把目光投向了湖南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这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富矿!”李斌告诉记者,为了挖好用足这个富矿,学校着力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厚植理论根基,让红色文化资源“潮起来”。

2020年11月,一座建在长沙民政职院图书馆里的特殊专题馆开放,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这是学校历时3年、投入800万元建成的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占地约900平方米,同时也是湖南省首个建在高校内的多功能红色文化教育专题馆。截至目前,专题馆已接待校内外单位学习8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12 000人次。

走进专题馆,一幅沉浸式、立体化的党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该馆包括“一墙”(文化墙)、“三区”(图书收藏区、学习阅读区、影音体验区)、“一室”(“青年毛泽东成长足迹”虚拟现实体验室),以160位湖南共产党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时期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为主线,梳理了革命初心、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发展脉络,并以湖南电子地图的形式生动呈现。

此外,专题馆还围绕革命道路、革命理想、革命文化主题,构建了由19个微专题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谣、诵红色经典、观红色影视、演红色剧目、赛红色项目、学红色典型”的红色文化立体育人工程。

“馆内既可以教学,又可以查找资料,还可以排演节目、开展活动。对学生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情景舞台,能让人切身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张晓琳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专题馆不仅收藏了3万多册红色书籍,还建设了虚拟现实红色文化资源。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师生以第一视角融入历史,增强了思政教育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依托该专题馆,马院教师们开发出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思政教育资源。每月定期推出的“党史讲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历史发展”等38个主题宣讲,已经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许倪倪、罗珍、李秀娟三名教师精心建设的“平江起义——红旗漫卷湘鄂边”“秋收起义——霹雳一声暴动”“十八洞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课堂资源,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名师讲党史”示范课堂。“我们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的结合中尝到了甜头,收获了信心。”张晓琳说。

“过去,思政部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部门;现如今,马院已经成为学校真正的‘第一学院’。每次在外面学习交流,我们都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长沙民政职院马院的老师。”谈起这种变化,罗珍非常自豪。

4.png

(马院教师们结合民政专业特色,为学生上好每一堂思政课)

从“养老院”到“精锐之师”

在各级思政课教学大赛上,长沙民政职院马院代表队可以说是“硬核”的存在——没有哪所学校希望和这样的对手分在同组,一些兄弟院校甚至把他们所在的组称为“死亡之组”。

翻开该院教师的成绩单,“含金量”之高引人瞩目:近年来,共有168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包括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4人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1人次,全国高校“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如此耀眼的成绩,放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都是名列前茅。

然而,就在几年前,马院还被称作老师们的“养老院”。“有人进马院就是为了图个清闲。”学校副校长李科说,不仅很多教师认为“思政课是谁都能上的课”,就连一些思政课教师自己都这么想。这也导致思政课教师碰到挑战时,常常是“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

短短几年时间,这支“精锐之师”如何淬炼而成?

第一个秘诀是“赛”。

“教学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站稳讲台之本。”李科说,要夯实教学能力这个基本功,“以赛促教”至关重要。

目前,在马院的55名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47%。对于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必须进行超高强度的磨炼。除了采用集体备课、上公开课等常规方式外,自2019年起,马院还组织了一项教学能力提升竞赛——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月循环赛。

“这项比赛不仅要进行公开课展示,还要接受教师之间的互评和专家点评,相当于全方位、无死角的‘练兵场’!”张晓琳告诉记者,月循环赛结果将计入每名教师的年终考核成绩,对年底积分排名末位且最后一次作品无法达到优秀等级的人,则启动淘汰机制,将其退回人事处。

这样的赛制看起来有些残酷,却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赛的是课堂教学,查的是业务能力,管的是质量提升。”张晓琳说。

青年教师高翎峰正是其中的受益者。刚开始,他的月循环赛成绩并不理想,近半年时间里几乎“包揽”了月循环赛的倒数第一。他有些不理解:“为什么我的课学生爱听,却总是赢不了比赛?”

“一堂好的思政课不仅要课堂气氛活跃,还得把理论知识讲准、讲透、讲活。不然‘热闹’过后,学生还是无法真正掌握‘思想武器’。”见高翎峰不得要领,同事们经常聚在一起帮他分析,大到对时政要点的解读,小到与学生互动的手势,任何细节都不轻易放过。高翎峰也迅速振作起来,加班磨课成了他工作中的家常便饭。终于,他在湖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会说课比赛上成功“逆袭”,一举夺得该项比赛特等奖。

第二个秘诀是“研”。

“科研是职业院校的短板,对于马院来说更是如此。”作为学校思政部曾经的老部长,唐召云认为,做科研是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必要途径,而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做科研最大的问题在于“底子不行、信心不足、动力不够”,必须“找准方向,沉下心来”。

在完成学校“每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要求的基础上,马院还规定每名教师每个季度撰写一篇论文,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同时,实行科研项目制,由前辈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徒弟”做项目。

2016年,唐召云带领马院20名教师主持了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空间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课题申报、结题论文撰写、专著出版……一连串工作下来,团队每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理论素养都被“逼”上了新台阶。该项目在2020年获得优秀等级结项,长沙民政职院也成为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高职院校。

吴武英也是项目组中的一员。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她对思政课题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灵活运用在实践教学中。2017年,她主持的“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探析”课题入选了湖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专项课题。

赛研结合,为马院教师队伍成长加足了“马力”。当前,这个目前平均年龄仅39岁的年轻团队,已经涌现出全国教学标兵1人、全国教学能手1人、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7人;立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及项目31项,出版教材及专著4部,发表论文118篇。该团队也被评为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团队、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第三个秘诀不是别的,就是一个“拼”字。

为了让教学质量“加速度”升级,马院教师们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拼命三郎”。“无论是下班后,还是周末、节假日,马院办公室的门几乎从来没有关过。”罗珍告诉记者。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3岁时,武小翕便能完整背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小翕是在马院办公室长大的孩子,他的妈妈是马院教师胡梅。因为没有老人帮忙,胡梅夫妻俩自己带两个孩子。为了腾出更多时间,胡梅干脆把武小翕带在身边,以办公室为家。2014年来到马院以来,她已经获得13个省赛奖项、2个国赛奖项,成了马院“有比赛必参加,凡参加必获奖”的“王牌”教师。

“并肩作战,再获佳绩!”晚上10点,青年教师李秀娟还在群里和同事互相加油打气。作为多次指导学生竞赛的名师,李秀娟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和团队成员共同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经验做法。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展示比赛中,团队教师共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

张晓琳更是当起了“能拼敢拼”的带头人。2018年,团队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期间,怀孕的张晓琳挺着大肚子带大家准备材料,一直坚持到进产房的前一天;2021年下半年,为了带领团队参加全国教学能力比赛,张晓琳将两个孩子分别交给婆婆和妈妈。几个月时间下来,孩子们说,希望自己有两个妈妈,“一个工作,一个陪伴我们”。

……

曾经有人问:“思政课老师有必要这么拼吗?”张晓琳等人给出了一致的回答:“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苦寒过后,“芬芳”自来——这些年,教师团队打造的思政“金课”频频上新,并建成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平台,让思政课教学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以团队推出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这门课程于2018年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首期开课就有11 000多人争相报名。

再来看看马院教学名师黄丹的课堂。短小精悍的慕课视频、侃侃而谈的学生、活泼又不失严谨的课堂氛围,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一些专业课教师慕名前来听课后感慨,“一般人还真搞不来”。

从过去“人人都可以来”,到现在“一般人不敢轻易来”,这支“精锐之师”的能力更强了,信心更足了,追求也更远大了——不仅要做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还要当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

5.png

(学校微电影《信》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

从“小课堂”到“大思政”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全国每个县的基层岗位上都有我们的毕业生!”学校副校长王庆国自豪地告诉记者。

仅列一组数据:在学校2019—2021届18 168名毕业生中,选择基层就业的就有10 909人,1704人前往西部偏远地区就业,在湖南高校中名列前茅。

都说“人往高处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忙着奔向大城市时,长沙民政职院的学生为什么选择“逆行”?

“关键是实现了正确的价值引领。”蒋晓明说,学校培育的大批技能型人才是要走进民政行业服务基层的。在这个领域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水平,更要有爱心,愿意为人民服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就必须上好“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大思政课”。

如何上好“大思政课”?在蒋晓明看来,这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课堂革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构建“协同课堂”,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三是打造“移动课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传统的思政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往往是上面教师“满堂灌”,下面学生“睡不醒”,结果“及格万岁”。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不感兴趣。

要解决这一问题,突破口就是开展“课堂革命”,翻转课堂主体。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在马院教师马也名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们正表演“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的主题情景剧。这是他们在课前自学后认领的展示任务。表演过后,马也名进行引导总结,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没有一名学生在台下当“低头族”。

“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具有创造力,比起让他们被动接受知识,更好的方式是让他们产生兴趣,自主探索。”马也名说,他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慕课自学,课上进行成果展示、主题分享,课后再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习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完全由学生“唱主角”,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原本认为思政课是一门‘高高在上’的课程,讲的也是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没想到现在的学习由我们自己做主,很多主题也都是我们很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老师还鼓励我们提问题‘为难’他们。每次上课,我都会抢第一排的位置。”大一学生谢阳告诉记者。

在“课堂革命”的作用下,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近年来,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学校获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在湖南省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性学习比赛中,学校连续5年获得一等奖。

“协同课堂”则是筑牢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在长沙民政职院养老大楼实训室里,康复专业教师潘国庆正指导学生进行高龄体适能设备体验。学生身穿特制体验服,戴着仿白内障眼镜,拄着拐杖,体验老年人行走、坐卧等生活场景。此时,思政课教师谌湘闽向学生提问:“当你老了,你需要哪些帮助?”“大家未来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随着环环相扣的引导,职业道德也在学生心中逐渐萌芽。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上一堂课,已经成为长沙民政职院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得以全面融合,发挥了“协同育人”的作用。

“以前思政课和专业课是‘两张皮’,现在我们是一条心!”谌湘闽说。自2016年起,学校便实施了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制度和“五个一”联系制度,要求每名思政课教师定点联系一个学院,每年在该学院上一次党课、联系一间学生寝室、参加一次专业教学研讨、指导一门课程思政建设、培养一名学生党员。同时,学校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民政与社会工作”公共必修课程,将民政专业特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加强对人生价值、使命担当、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的认识。

走出校门,“移动课堂”为学生投身实践打开了广阔天地。

“同学们,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望城区光明村。这里不仅有勤劳肯干的乡亲们,还有一群服务乡村振兴的青年‘先锋’,今天,就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之路。”在马院教师许倪倪的乡村振兴主题思政实践课上,学生们一边参观光明村,一边向青年创客导师询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田间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在马院,像这样的思政“移动课堂”正成为常态。“只有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才能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做到知行合一。”许倪倪说。

当前,马院已在全省建立1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带领学生们在“移动课堂”上开展志愿服务、职业道德、红色文化和廉洁文化等专题研修,古田会议旧址、十八洞村、雷锋纪念馆、湖南党史陈列馆等地都留下了师生们探寻的足迹。

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仅是走一走、看一看,更要想一想、做一做。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学生何嘉伟就以自己的视角,向师生们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以前我总认为革命年代已经过去,这次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我体会到了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做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是我们青年学生的共同使命。”何嘉伟感触颇深。

不仅如此,针对思政课堂育人成果难以量化的问题,学校还创新研发了学生素养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实时采集学生在校3年的学习、生活、运动、实践、服务等数据,对学生素养实施全面评价。

“学生的日常行为都能量化为积分。一旦学生出现品行偏差,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数据。”据李科介绍,系统将学生表现与思政课成绩关联,课前,思政课教师通过数据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学情分析;课中,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研究性学习等情况给学生的学习成果打分;课后,依据20个德育素养观测点,联合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辅导员等以“增值”积分持续考核学生日常道德行为。教师能够因学定教,学生能够自主管理,“真正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个角落”。

“大思政”理念下,育人效应逐步彰显。一代代青年学子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擦亮了青春最美的底色——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学校医学院康复中心志愿团队都会前往邻近社区,为社区残障人士进行康复治疗。团队还开通了线上问诊,以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建议和教学视频。这项公益助残服务已持续开展12年,累计服务了840余名残障人士。2021年,该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像这样的志愿团队,在长沙民政职院还有500多支。当前,全校学生志愿者的注册率已超过99%。汶川地震、“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救灾救援现场,都有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此外,学生们还将服务基层、服务民生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研发了共享智能拐杖、智能助行机器人、虚拟现实生命体验设计等一系列产品。2019年,学生杨西炜邀请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共同创业,开发出智慧中央热水、智慧厕所、智慧化新型化粪池,不仅为我国智慧化公共设施改造提供了思路,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小课堂”到“大思政”,长沙民政职院青年学子点燃了内心的信念之灯。每年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生报名人数都远超招募数,在湖南高校中常年位居前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丹、“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王丹丹等一大批青年榜样更是勇挑重任,为服务国家、服务民生展现了“民政担当”。

(图片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