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基础教育 > 三湘校园 > 详情

长沙高新区博才云时代小学:家长学习共同体的“四共”实践

2025-11-25 16:50:37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媛 彭晓明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媛 彭晓明)在国家“双减”政策深入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落实的背景下,家校社如何协同共育,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沙高新区博才云时代小学立足地缘优势,以家长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创新探索出“共读、共学、共研、共育”的“四共”实践路径,有效凝聚育人合力,为“双减”时代的协同教育提供了生动样本。

地缘与课程双向赋能的协同根基

博才云时代小学的协同育人实践,始终扎根两大核心优势。一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地缘集聚性,学生居住集中让家长线下参与校园活动、邻里间分享育儿经验无需额外付出过多时间成本,自然形成了“抬头见家长、推门议教育”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是家校课程平台的强力支撑,学校设置“共读专栏”“共学课程”“共研议题”“共育活动”四大课程板块,实现了“活动预告-过程纪实-成果反馈-需求征集”的闭环运作,让每一次育人实践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4+3+3+3”协同育人模型,让协同育人从零散探索走向系统推进。以“共读、共学、共研、共育”为四维实践路径,覆盖家长成长全周期与学生发展全领域;以“平台、导师、资源”为三大支持体系,校内“家长学校”、校外“社区实践基地”互为补充,12名持证家庭教育指导师、8名校外专家与23名家长讲师组成多元导师团,1500余册实体书籍与9个社区场馆形成资源合力;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类育人场域,打破物理边界,形成无缝衔接的育人网络;最终指向“培育三好家长、打造三声家庭、促进五育并举”的三大核心目标,勾勒出一幅“家校社同心、德智体美劳并举”的协同育人图景。

“四共”联动下的共同体成长实践

(一)分层共读:以书为媒,涵养身心共成长

共读是家长学习共同体的初心起点,也是家校理念共鸣的重要纽带。建校六年来,学校的共读活动从最初的全体家长共读《论语》《奶蜜盐》,逐步升级为“年级定主题、班级定计划、家庭定形式”的分层模式,让阅读更贴合不同学段家长的育儿需求。

每学期初,学校通过“共读需求调研”收集家长育儿痛点,结合学段特点精准筛选共读书目。2024年,一年级聚焦“幼小衔接”共读《欢迎来到一年级》,二年级研读家教家风类书籍,三年级围绕“情绪管理”共读《养育高情商的孩子》,四年级关注“社交与人际”共读《陪伴孩子终身成长》,五年级以“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为重点共读《心理抚养》,六年级针对“青春期准备”共读《解码青春期》,同时各年级总共推送百余本家庭个性化推荐书目,家长投票选择率高达91%,为共读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在参与形式上,学校推出“21天亲子共读挑战”“班级共读接力”等特色活动,家长通过班级群上传“共读照片/视频+简短心得”完成打卡。2024年4月《游戏力》共读活动中,32个班级全员参与,累计打卡5862次,提交深度心得1237篇。针对共读中涌现的“如何用《正面管教》化解亲子冲突”等共性问题,学校邀请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专题培训与解析,为家长解决育儿困惑,真正实现了“以读促思、以思促育”。

(二)精准共学:靶向赋能,提升育儿真本领

如果说共读是理念的浸润,共学便是能力的锤炼。学校秉持“学生进步、家长成长”的理念,围绕“身心健康、阅读表达”两大主题,整合社区课堂、街道卫生机构、政协工作室等校内外资源,开发阅读、科技、心理、健康等精准课程,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生态。

课程设计精准对接家长需求,通过问卷调研(2024年回收有效问卷1986份),提炼出家长最关注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教育规划、亲子关系”四大领域。新生家长专属“幼小衔接焦虑缓解”专题课、毕业班“青春期身心健康”指导课,以及覆盖全体家长的“儿童急救技能工作坊”“爱眼护眼实操课”等课程,无一不紧扣家长真实育儿痛点。授课师资更是多元化,既有街道卫生机构专家、校内家庭教育指导师,也有从家长中涌现的优秀代表主讲《亲子沟通话术》、医生家长主讲《儿童健康防护》,家长讲师授课占比达35%,用身边人的经验分享让育儿知识更易接受、更易应用。

为保障学习效果,学校建立了立体化的参与保障机制。对主要线下课程通过微信同步直播,针对错过课程的家长,部分课程在社区开设“周末学习班”。2024年共学课程累计参与9619人次,人均参与5-6次。其中“儿童急救技能工作坊”现场教学心肺复苏、异物卡喉急救,线上直播观看量达2千余次;“正面管教实操课”采用“案例模拟+分组演练”形式,课程讲义、视频回放等资料方便家长随时检索下载,推动家庭教育从“被动参与”向“主动提升”转型。

(三)问题共研:众筹智慧,破解育儿真难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共读、共学的基础上,共研活动成为家长学习共同体凝聚智慧、破解难题的重要平台。学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让家长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议事”,围绕“如何展开有效的亲子沟通”“学习习惯怎么培养”“成长内驱力如何提升”等现实困境,众筹育人智慧。

议题生成完全源于家长需求,定期开展“共研议题征集”来收集育儿痛点。2024年高频议题包括“三年级孩子作业拖拉怎么办”“低年级阅读兴趣如何培养”等,其中“作业拖拉问题研讨”专项调研回收问卷896份,提炼出“家庭作业环境混乱”“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家长催促过度”三大核心原因,为研讨提供了精准靶向。

研讨推进采用“班级研讨+校级研讨”的分层模式,班级研讨由班主任主持,家长分享实操经验;校级研讨邀请长沙市家庭教育学会专家现场点拨,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博才云时代小学家长公约》的制定便是共研成效的生动体现,先通过线上征集523条家长建议,再经38个班级线下研讨形成初稿,最后由家长与教师代表开展校级研讨修订,最终确定公约,让研讨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四)多元共育:知行合一,构建协同好生态

依托学生居住集中的地缘优势,学校推动家长以“志愿者、授业者、负责人”三重身份参与共育,让协同育人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志愿者,家长们成为校园活动的重要共建力量。2024年体育节、科技节中,218人次家长志愿者参与现场组织、秩序维护,科技节“机器人展示”环节,相关行业家长志愿者负责设备调试与指导;每日午间阅读时段,家长志愿者协助维护阅读秩序,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授业者,家长们走进“抱抱熊课堂”,结合职业优势为孩子们带来别样的知识盛宴。2024年共开展“抱抱熊课堂”46节,医生家长讲授“健康卫生”,消防员家长普及“消防安全”,工程师家长指导“科学小实验”,覆盖所有年级。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报名参与,形成了“家校互哺”的良性生态。

作为负责人,家长们牵头组织校外亲子活动,2024年累计开展“亲子植树”“社区清洁日”“红色研学(走进长沙党史馆)”“少年君子的行走课程”等活动28次。其中“亲子植树”活动40招募余组家庭共同种植中草药,家长分享感悟:“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又认识了邻里家长,让共育更有温度”,生动诠释了“校门-家门-社区”无缝衔接的育人魅力。

成效显著,提供可复制实践样本

经过实践,博才云时代小学的“四共”模式成效显著。调查显示,近九成家长认为自身育儿理念更趋科学,亲子沟通方式明显改善。家校关系愈发和谐,学校荣获“湖南省书香校园”“长沙市优秀家长学校”等称号。更重要的是,该模式形成了一套包括共读方案、课程资料、评优细则在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物化成果,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宝贵借鉴。

展望未来,博才云时代小学将继续以家长学习共同体为核心,深化“四共”实践路径,让课程赋能更系统、家校社联动更紧密、育人成效更显著,为“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协同育人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