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中国化、本土化的实践过程,通识教育提出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与我国教育贯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理念等不断融合汇通。在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代语境下,通识教育正处于一个充满理论张力的发展节点。当前通识教育面临的核心理论困境在于其传统范式与新时代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从教育评价学的范式演进视角来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正在经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范式转换,这一转换要求通识教育重新确立其价值论基础。同时,数字化转型正在引发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通识教育应加速适应技术环境下教育要素关系的重新配置。
面对数字化浪潮的深度席卷和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各院校亟需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上积极回应技术变革,更要坚守育人初心,深刻把握通识教育在形塑整全的人方面的根本使命。
深化内容整合。传统通识教育秉持的是基于“补缺论”的价值预设,其理论假设认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然而,从教育人学视角出发,这种价值定位显然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建立基于“生成论”的新型价值范式,将通识教育视为学生主体性生成、批判意识觉醒与价值理性培育的重要环节。在这种价值理论下,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人文精神、科学思维与公民素养的整体培育,它致力于引导学生超越工具性认知,进入意义世界的探索,从而完成从“专业人”到“整体人”的升华。在技术赋能教育的多元图景中,通识教育应全面提升内容整合力,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人文、科技、社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始终锚定“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坐标,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中实现文化传承与素养培育。同时,教师不应满足于知识的单向输出,而应设计具有启发性、交叉性的课程主题,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的认知图谱。例如,在讲授伦理学时,可结合人工智能伦理、数据隐私等现实议题,使经典理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义,从而增强通识内容的现实解释力与时代感染力。
提升技术嵌入。在方法论层面,通识教育正在经历从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向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互动”模式的深刻转变。数字技术的介入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转型过程,推动通识教育从单一的“线性传授”向多元的“生态化建构”演进,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教育实践形态,强调通识教育的实效性在于能否构建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共享实践方式和相互问责机制的学习共同体。在技术加速迭代、人机协同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应回归教育的本源性问题:通识教育何以成为“人之为人”的基石?故通识教育应善用技术而非为技术所役。各院校可借助虚拟仿真、数字人文等技术手段,拓展通识教学的情景化与体验性,但核心目标始终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化与价值反思。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对文明进程的共情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技促思”的素养,使技术真正服务于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化。
构建校本协同。在实践论层面,当前通识教育尚未完成从“知识传递”范式向“素养生成”范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各类学校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的协同进化理论,通过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的深度协同,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赢的通识教育新格局。院校层面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通盘规划通识教育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如工科院校可侧重工程伦理、科技史与创新文化,建立符合工科人才培养特征的通识能力指标;农林院校可突出生态哲学、乡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将通识教育扎根于学校办学传统与地方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形成“一校一品”的通识育人生态。
重塑评价引导。在价值论层面,通识教育需要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哲学基础,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价值转向。各院校应基于教育目的论中关于“完整的人”的论述,强调通识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应对复杂世界的综合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能力、伦理判断力等核心素质。故,通识教育的成效评价须超越学分积累与考试分数,建立注重过程、融合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机制:如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开展“通专融合”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强化实践育人,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项目学习等纳入通识教育评价范畴,形成“知识+实践”的双轨评价模式;引入社会评价维度,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邀请行业企业参与通识教育评价,推动通识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增强其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
在技术日益主导教育形态的今天,需警惕“术盛而道衰”的倾向。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内容为体、技术为用、校本为特、评价为导,其根本目的是在数字浪潮中守住教育的初心——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与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高校应以“守正”之志坚守价值根基,以“创新”之姿融汇技术赋能,使通识教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铸魂育才的重要基石。
(作者熊龙英系湖南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24A37)、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名师工作室(25YXSZ0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