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山燕 胡舟)近日,2025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湘潭理工学院42支参赛队伍中,共有4支队伍在全国数万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首次斩获全国一等奖,并同时揽获国家二等奖3项,实现湘潭理工学院在此赛事上的新突破。
据悉,202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来自全国1837所院校/校区的68311队(其中本科61463队、高职高专6848队)共20多万人报名参赛。经全国专家组评审,最终本科组有294支队伍荣获全国一等奖(获奖比例约为0.48%),1204支队伍荣获全国二等奖(获奖比例约为2.0%)。

2025年赛题于9月4日18时正式发布。本科组设A题(烟雾干扰弹投放策略)、B题(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确定)、C题(NIPT时点选择与胎儿异常判定)三道赛题。各参赛队伍任选一题,在72小时内完成比赛。
其中,大数据2202班肖颜乐、王思维与信管2201班谢荣耀凭借作品《基于GAMM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NIPT时点优化与胎儿异常判定》荣获全国一等奖。
该作品聚焦无创产前检测(NIPT)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剖析并优化胎儿 Y 染色体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一种融合多因素预测与异常判定的综合优化模型,同时为解决复杂的医学数据分析问题提供了严谨的量化方案。
为备战本次竞赛,湘潭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自今年3月起便启动了系统性培训工作。学院通过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等方式广泛吸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并借助举办校赛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暑假期间,学院组织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培训,围绕建模、编程与论文撰写三大模块展开强化训练,并配备指导教师全程复盘,学工队伍提供心理辅导和后勤保障,全方位支持培训工作的开展。

9月4日至9月7日期间,42支参赛队伍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角逐,全部圆满完成比赛。不少学生为优化模型、调试代码连续通宵作战。参赛队员蒋天群表示:“那几天真的是拼尽全力,就像一场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当模型终于跑通,结果符合预期时,瞬间觉得一切都值得。”
一等奖团队成员王思维已连续三年参赛,从最初失利到省赛一等奖,再到本次国赛一等奖,他表示:“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这种蜕变源于大量练习积累,也离不开团队的紧密协作。”
参赛队伍采取“老带新”的跨年级组队模式,三名队员分工明确、各展所长。数学建模社社长龚景晗在本次比赛中带领两名新队员获得全国二等奖,并在日常社团活动中积极组织社团活动,传承“传、帮、带”优良传统。
“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编写代码,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加以呈现。”指导老师肖正认为,竞赛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更多是提供思路与框架,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之一,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湘潭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参赛,累计上千人次参与,共获全国奖项8项、省级奖项52项。
计算机学院院长罗智明表示:“系统化、规范化的竞赛培训体系,是学院实现从省奖到国奖持续突破的关键。此次佳绩不仅展现了学子扎实的专业与创新能力,也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