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12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同发力、稳步推进,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取得积极进展。他从“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师资水平”“活动载体”等多方面介绍了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
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完善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科学素养培养要求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强化跨学科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一至九年级开设科技类课程,独立设置信息科技课程,各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普通高中设置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必修学分,独立设置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引导教师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方法手段创新,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学习,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丰富多彩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
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技类教师。连续开展“实验教学说课”“实验教学精品课”活动,公开优秀课例3500余节,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实验教学能力。专门设立技术、科学和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举办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增强校长、局长对科技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推动科技教育在中小学深度融合与广泛实践。
活动载体不断丰富。“请进来”的方式,支持学校聘任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引入高校专家、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等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指导,把最新技术、最优资源送进课堂。以“走出去”的方式,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加强科技场馆、基地、实验室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为学生接受科技教育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田祖荫表示,各地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案例。“在各地的共同努力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他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通过四项举措,推动《意见》落实落地:
一是推进试点,完善机制。将科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破解课程资源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通过复制推广带动区域科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打造示范,引领变革。通过精品开发、广泛征集等方式,建设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性“教学千例”,汇聚覆盖不同学段年级、重点领域、内容深度、研究方法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推动各地各校深入理解、充分借鉴、广泛应用科技教育新方法新样态,引导更多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探索。
三是加强教研,提升队伍。推动各地组建科技教育教研团队,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探究式教学实践,组织区域性协同教研活动。教育部将在今年的全国教研室主任培训班上,将科技教育作为培训重点内容,推动各地逐级开展培训,加快实现科技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广泛实践。
四是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科技教育专栏,系统展示优质资源、试点经验、前沿资讯等资源,为各地各校互学互鉴提供平台。支持各地举办丰富多样的教学展示、案例评选、科创成果展览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懂科技、善教育、敢创新”的良好氛围。
编辑:余杏 实习 张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