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平江,山清水秀,物产丰饶,那些浸润着烟火气的美食,藏着一代代人的味觉记忆。在众多小吃里,平江炒米算不上惊艳,却凭着一口金黄酥脆,成为刻在平江人骨子里的家常味道——无论是孩童兜里的零嘴、客人到访的茶点,还是游子行囊里的念想,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清晨的平江老街,常有推着竹筐的小贩走街串巷,“炒米——香酥脆甜的炒米哦!”吆喝声一落,总有孩童攥着硬币围上去,抓一把塞进嘴里,“咔嚓咔嚓”的脆响伴着笑声,成了老巷里最鲜活的背景音。要是赶上家里做炒米,那更是热闹:灶台前热气腾腾,竹筛里摊着晾好的白米,大人翻搅着铁锅,小孩踮脚盯着,就盼着第一波炒米出锅,抢着尝那口刚出炉的焦香。
凑近了看炒米的制作,才知这简单小吃里藏着不少讲究。先得选本地的早稻米,颗粒饱满、质地紧实,泡上半天再沥干,让米粒吸足水分又不过软——这一步是炒米酥脆不夹生的关键。灶火升起,铁锅烧得微微发烫,抓一把米倒进锅里,握着长柄锅铲不停翻炒。米在锅里“滋滋”作响,慢慢从雪白变成淡黄,再到通体金黄,这时要眼疾手快关火,趁着余温继续翻匀,不然稍不留神就会炒焦。
讲究些的人家,还会在炒米快出锅时,撒一把白芝麻、几颗花生米,或是拌上融化的麦芽糖,做成甜口的“糖炒米”;喜欢咸香的,就加少许盐和碾碎的黄豆,让每一粒米都裹上淡淡的咸鲜。刚炒好的米还带着锅气,装进粗布袋子里晾凉,咬一口,米粒干脆,芝麻的香、花生的脆、米本身的清甜在嘴里散开,越嚼越有滋味。
在平江,炒米是“万能小吃”。农忙时,揣一把在兜里,干活累了嚼几颗,瞬间就能补充力气;逢年过节,装在精致的瓷罐里,招待客人时抓上一碟,配着热茶,闲话家常里满是惬意;出门在外的游子,行李箱里总会塞一小包,想家了尝一口,那熟悉的脆香,就像把家乡的烟火气揣在了怀里。
如今的平江,街头巷尾仍有不少卖炒米的小摊,有的是传承几代的老手艺,有的在传统基础上添了新花样,可那份金黄酥脆的口感、带着米香的质朴味道,始终没变。这就是平江炒米,没有华丽的外表,却用最纯粹的滋味,温暖着每一个平江人的胃与心。欢迎你来平江,走一走青石板路,尝一尝这口藏着乡愁的炒米,感受这份简单又实在的美味。
(作者 平江县思源实验学校小记者 向优 指导教师 胡理娟)
编辑: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