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哀而不伤
文/唐榕(长沙财经学校学生)
在我看来,俄罗斯是以庄重悲怆四字作为文化主题,法国是以浪漫痛苦的象征主义作为文化基底,日本是以物哀二字作为其文化特征,而哀而不伤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色。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当一个人穷困潦倒时,仍会置身苍穹而勇敢自荐;山穷水尽时,仍会笑谈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只要存半点希望,就一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但有片缕微光,就会相信未来灯火通明。车到山前必有路,穷途末路而天无绝人之路等,都是在阐述“哀而不伤”这个道理。可以悲极,然从不失对光明之向往。
常有人将日本的物哀文化与中国的哀而不伤混淆,可两者实际相差甚远。日本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花如樱花,人如武士”,樱花的花期极短,而他们认为此花之美不在盛开,而在于凋零,这就体现了其文化特点——“死之道”,即追求瞬间美以获得永恒的宁静。而中国著名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见即便历朝历代发生的悲剧数不胜数,作者却仍旧有一丝希望,愿后世不再重蹈覆辙。这便是体现了中国独有的“生之道”,但始终未改变,即“哀而不伤”——可以哀叹,然而从不失对前路之期盼。
中国的粤语歌曲受到了多样的文化影响,但始终未改变“哀而不伤”的文化底色。粤语歌中常唱“痴缠”,由痛及痛,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有将过往一切全部化作记忆里的尘埃的气势。可如今再看“天地不仁,我们有爱”,我想,这何尝不算是一种哀而不伤的形式呢?可以悲戚,可以怅然,纵断肠心痛,也从不将念想寄托在看不见结果的迷雾之中。
中国的“生之道”文化与别国不同是有原因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条长河,每当我们自哀自叹之时,翻开史书,就能发现千百年前的人们也曾和我们有一样的困扰,也曾留下一样的沉思。看着曾经的文字,或大彻大悟,或感慨颇深,但古今同月的那种共鸣感让我们产生了一体同心的民族意识。这是无法割舍的,所以我们才能在面对过去与未来时,更加从容淡定,哀而不伤。
越过封建时代的吃人礼教,挨过战争年月的狼烟烽火,走到今天,我们的文化底色显得愈发鲜亮。中华民族仍有不屈不折的脊梁,任风雨交加,我自处之从容,至多因此感慨,哀而不伤。
(指导老师/熊骥锋)
本文选自《年轻人·职教创客》2025年5月刊:
编辑:刘静澜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