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深度丨信仰的底色——湘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2025-09-24 17:30:56 来源: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5年9月A刊总第1339期 作者:阳锡叶 卿前进 吴秀娟 余杏

这里,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信仰的底色;这里,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试验田”,从大学讲堂到小学课堂,思想的火种跨越学段壁垒,在青春的心田燎原。

湘潭市,这座铭刻着一代伟人毛泽东足迹的红色之城,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回应时代之问:如何办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如何打破围墙、贯通学段,让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何激活资源、打造金课,让红色基因在广大青少年血脉中赓续?

答案就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自2019年以来,湘潭市委市政府和在潭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湖南省教育厅指导下,开创性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六年时间里,从主题德育一体化的率先探索,到大中小学思政课“1+2”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从大学与中小学学段的割裂,到思政课的全学段贯通;从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各自为阵,到教研一体、抱团发展;从红色资源的碎片化利用,到一体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湘潭市大中小学同心协力绘制思政育人“同心圆”,基本打造出以高校为龙头、中小学为基点、红色教育为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初步建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本期特别报道将带您走进湘潭市,看这座英雄之城如何书写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湘潭答卷”。

管理制一体化:“1+2”打破学段壁垒

湘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破局,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早在2010年,湘潭市教育局就以“德育生活化”为理念,开发了一套主题班会教材,覆盖全市一至九年级,其目的是要实现小初德育的螺旋上升。

做好学段层次衔接,实现德育工作层次递进,必须解决同类素材在不同学段的分配和运用问题,并且与各学段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通过编写教材教参、全市推广示范教学、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湘潭市小初阶段的主题班会实现一体化衔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生活化理念的班主任,提升了全市主题班会的整体水平。自湖南省启动主题班会竞赛以来,14年时间里,湘潭市选手每次比赛都能拿到省一等奖,并有多人入选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

2010年,借着湘潭全市推进主题班会课一体化的东风,湘潭县云龙中学在学校心理中心蔡子辉老师的带领下,率先探索心理班会课。在湘潭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当时兼任市思政、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彭秋艳来到该校,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在思政课和主题班会中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理念,将三部分内容进行整体化推进,开展了一系列中小学德育和心育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6年,随着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投入使用,彭秋艳和市时任小学思政教研员黄建平又牵头开始了思政理论课学段一体化的探索。他们依托区域教学竞赛,组织雨湖区金庭学校、湘潭市十六中、湘潭市一中等学校,围绕中小学教材中“国家机构”这一内容,举行了一场不同学段的“同课异构”竞赛活动,并分别从中小学里各选出一节优质课进行展示,让不同学段的老师们清晰地明白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从2010年开始,湘潭市利用评价功能,以中考命题为指挥棒,在每年的初中教师培训中融入高中学段的教学能力要求,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也不断推进中考试题与高中学段要求的相关衔接,引导初高中的一体化教学。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到2019年,湘潭市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教研等方面,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意识明显增强,学段壁垒初步打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湘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度研究教育工作,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细抓实抓深。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说,湘潭作为伟人故里、红色圣地,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扛起办好思政课的政治责任,深入挖掘和运用本土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大思政课样板,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

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亮强调,教育部门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多方对接优质资源,精心打造思政教师队伍,将“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一要求落细落小落实、抓早抓牢抓好。

2020年,在湖南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湘潭市委市政府主导,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湘潭市教育局具体负责,以湘潭市教科院、一线学校为依托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合作体系正式形成。其中,湘潭大学对应雨湖片区的市直中学和区属小学,湖南科技大学对应河东片区、湘潭县片区的中学和区属小学,分两个试点区开展集体备课的教学研讨和展示活动。

2024年11月,湘潭市起草了《湘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成立湘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1+2”管理机制。“1”是成立湘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2”是依托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分别建设好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并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牵头学校党组织书记是一体化共同体第一责任人,负责统一领导协调、组建管理团队、对接高校资源,定期组织研究研讨活动,建设优质课程及项目资源。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将专科院校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框架,携手湘潭市各中小学校共同打造“子任”U-S思政教育共同体,吸引湘潭县一中、湘钢一中教育集团、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42所中小学校加盟。该共同体已举办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论坛、湖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等,聚焦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融合、实践育人与评价等方面,力求发挥集聚效应,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带着博士、硕士和本科学生团队,从幼儿园开始,认真了解各学段的课程。”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伏清告诉记者,湘潭大学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以及毛泽东思想展馆、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360度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资源,助力数字资源在大中小学的共享和各学段课程内容的融入。截至2025年7月底,已接待来自湘潭县一中、湘钢教育集团、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建元中学、立云中心小学等学校3000余名中小学生实践研修。

另一所高校,湖南科技大学已授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验学校”40所,授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顾问”8人,均为各相关大中小学和湘潭市思政课教研员。该校还举办“湖南科大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3届,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案论文征集活动3场,出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案论文集2部;依托“智绘青春”教师宣讲团、“薪火湘传”学生宣讲团,分众化开展“宣讲团走进大中小学”理论宣讲活动53场,在大中小学“海牛班”贯通式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讲座、展示课、实践教学、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58场。

“‘湖南科大杯’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湘潭市大中小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赛事,今年升级为由省教育厅主办、覆盖全省14个市州的省级赛事‘湖湘杯’。”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爱英告诉记者,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手拉手’一体化集体备课”试点牵头高校、湖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中心,湖南科技大学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以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品牌为目标,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

湘潭市为何能迅速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校地合作、学段贯通?

“这得益于湘潭市委市政府和在潭高校深入推进‘大学+城市’共同体建设。”湘潭市副市长陈若杨介绍,2017年,湘潭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县、园区与高校多层级联动机制,建立驻潭高校需地方支持项目清单、地方需驻潭高校支持项目清单“两项清单”制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业创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校友招商、高质量发展智库建设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为实现校地合作、打破学段壁垒,共建思政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教研一体化:实现无缝衔接、螺旋上升

湘潭县作为湖南省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县域中小学思政课矩阵式集体备课模式”,全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除了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备课,还参与市县各级各类主题式、项目式区域集体备课活动。“实践证明,这种集体备课模式是推进县域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引领、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调动组织全县广大思政教师广泛深入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讨活动,从而保证了集体备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湘潭县中学思政教研员陈武进说。

纵向贯通、横向融合。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闭环的一个关键节点,湘潭县二中上接高校、下连初中与小学,主动作为,成效明显。据该校党总支书记文海石介绍,他们携手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红色基因为“魂”,以航天精神为“线”,将思政课搬到彭德怀元帅故里,搬到特级航天员汤洪波家中和母校云湖中学、红军小学,共同宣讲元帅故事、英雄伟业,建设“薪火相传宣讲基地”。该校思政教研组被评为省、市优秀,张炳华老师获评优秀教研组长。

这是湘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在搭建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框架后,如何激活这套机制的效能,实现各学段思政教育“无缝衔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目标?湘潭市一方面吃透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的思政课教学重点和方法,打通学段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让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形成“共振”。

“教研一体化”是湘潭市破解难题的核心抓手。采访中,李伏清、黄爱英、彭秋艳、陈武进等专家均认为,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过去那种“各教各的、各研各的”传统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建立跨学段、跨学科的一体化教研机制。

湘潭市教研一体化的探索,可以从“人员构成”和“工作模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人员构成”看,高校层面,湘潭市主要以湘潭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牵头,分别对接不同区域的中小学,与湘潭市各县(市、区)的教研员共同组建了两支一体化教科研团队。这两支团队,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本身的优势,以理论研究见长的湘潭大学所牵头的教研组,主要聚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思政课程论文写作等;而以师范见长的湖南科技大学牵头的教研组,则主要聚焦思政课的课堂实践领域,比如优化思政课堂,打造思政金课等。

在中小学层面,湘潭市又根据思政学科与学科思政建设了两个一体化教研共同体:一是依托思政学科名师力量,成立思政课程一体化教研组;二是遴选语文、历史、劳动、艺体等学科育人特长师资,成立课程思政一体化教研组。

“这两个层面的教研体,相当于把大中小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原来相互分立的关系,通过教研人员一体化都连接上了。”湘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敏介绍说。

在“工作模式”上,教研共同体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各学段的教师一起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以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无缝衔接、螺旋上升”的目标。“思政课很多内容在不同学段有重复,但如何讲、讲到多深,就需要开展一体化教研。”黄爱英说。

对此,湘潭市的主要做法是:教研共同体围绕同一个思政主题在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组织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积极交流讨论,共同对各学段的课程进行打造,从而设计出不同梯度的思政课内容。

经过几年的集体实践探索,湘潭市形成了“精准定位学段核心目标+有机衔接跨学段课程要求”的思政课建设路径,初步形成了育人目标螺旋式上升的小、中、大一体化思政课体系。由于大学的思政教育相对独立且更具个性化,这里以“爱祖国”这一小、初、高都要求学习的主题为例进行解读。

小学阶段的关键词是思政课的“活动化教学”。

在湘潭市中小学思政教研员王飞看来,小学生对于复杂的、具有深度的思政知识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对严肃的思政内容又兴趣不大,只有但充满趣味的活动,才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

因此,湘潭市各小学思政教研组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组织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对思政教育的诸多元素(如爱国、民族团结、红色文化)形成初步的情感认识,为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打下基础。

以岳塘区火炬学校打造的“少年读行湘潭记”系列思政微课程为例。

该课程组织小学生走进窑湾、万楼、霞城书院等文化地标,通过少年视角,讲述非遗技艺、红色文物、老城街巷背后的故事。《龙牌国酱梦》《油纸伞》《云湖桥核雕》《望衡亭》等15集短视频已在校园电视台和UMU互动学习平台上滚动展播,生动鲜活的叙事方式不仅让观看量持续攀升,更在校园掀起文化传承热潮,百余份学生自主创作的“家乡文化寻访路线图”正在征集中。

“小学时期的‘爱祖国’,应该从爱家乡的文化、爱家乡的风土人情开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课程,让孩子在讲述家乡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对家乡的朴素情感,再慢慢上升到对祖国的情感。”岳塘区思政教研员刘敏娜说。

初中阶段,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从“活动化教学”过渡到“情境化教学”。

“情境化教学”是湘潭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的一个重要成果。在陈武进看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各种思政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情境化教学,既是对小学阶段活动化教学的一个延续和加深,还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目标、问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思考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高中阶段思政课学习做准备。

以湘潭县云龙中学教师刘栋主讲的初二年级的《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为例。

该课程以云龙中学3名援疆教师的真实故事为主情境,设置了“湘吐一家亲,家和万事兴”总议题和“何以为‘佳’”“何以为‘家’”两个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议学情境。

在议学情境一中,教师以援疆思政教师请同学们帮助制作“湘吐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成果”的宣传展板材料的真实请求为由,组织学生搜集各种材料,尝试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角度阐述湘吐两地的交流成果。

在这一情境下,学生主动搜集民族团结知识,了解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党和国家在经济、民生、文化等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到此,课程得出第一个议题的答案:湘吐两地用实际行动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共同发展,就是“佳”。

在议学情境二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云龙中学新疆籍同学和教师在湘潭学习、工作、生活的故事,发现他们融入了湘潭,喜欢上了湘潭,并打算长期在这里发展。之后,教师便组织学生讨论:在校园里,我们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通过讨论,学生们得出了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与各民族的同学平等相处等结论。进而,还得出了第二个议题的答案:各民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亲如一家,这就是中华民族之“家”。

课程的最后,教师用思维导图总结和点题:各民族共“兴”皆为“佳”,有“和”才是“家”。

到了高中阶段,“发散式课堂”是思政课的主要形态,以培养学生政治思维、政治素养作为首要目标,为培育具备政治素养的大学生及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课程一定要有思想力和理论深度。

这里以湘钢一中教师杨有平的思政课程设计理念为例进行说明。

在杨有平的课上,“爱祖国”这个主题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涵盖了祖国河山、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杨有平在设计课程时,会充分吃透高中教材,综合考虑课标、高考、学生身心特点等因素,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贯通和发散,促进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能力提升转变。

“高中思政课除了将思政课讲活,更重要的是将思政课讲深、讲透,即通过点播、讨论等发散的课堂授课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辨意识。只有经过学生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这一目标才能实现。”杨有平说。

杨有平的思政课设计理念得到了省内外思政同仁的广泛认可,他设计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课在2024年湖南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活动化教学”“情境化教学”到“思维性教学”“发散式课堂”,这一个个课例折射出的是湘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育人理念。

为促进优质教研成果辐射,湘潭市教育局通过两大抓手推进资源共享:一是定期举办全市中小学思政优课展示活动;二是自2020年起联合湖南科技大学创设“湖南科大杯”思政说课比赛,形成高校教授、研究生与中小学教师同台评课、跨学段研讨的联动机制。

该赛事于2024年升级为省级“湖湘杯”,覆盖范围由湘潭扩展至全省,计划每年在全省14个市州举办初赛,系统挖掘省内的优质思政课资源。思政金课还将被汇编成册全域推广,实现“一校优课、全省共享”。

彭秋艳告诉记者,高校的深度参与和基础教育的主动融合是破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断层的关键:既帮助基础教育教师建立贯通性教学视野,又通过理论指导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课堂实践品质。这一机制有效弥合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缝隙,推动形成“大学引领、全域协同”的思政一体化育人新格局。

“我们希望把‘湖湘杯’打造成湖南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大的优质课程品牌,从而把整个湖南地区的思政人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共生共享共建的大思政共同体。”黄爱英说。

不仅如此,湖南科技大学的吕开武、凌应生、李育军、关洁等实习指导教师在黄爱英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利用实习带队的机会,深入基层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让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上得来,也能下得去”。

当好观察者。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点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基层学校,特别是农村高中在思政课教学上的急难愁盼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了2个省级课题。

当好中间人。为打通中学同高校之间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唐小芹、刘正妙、黄爱英、宋劲松等10余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名师深入实习基地与基层思政教师交流并指导课题研究,为基层教师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基层中学的教学名师也应邀为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讲课,截至目前,这些名师已为学生开展了30多次讲座。

当好助力者。协助教育基地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讨。从2021年开始,黄爱英就开始谋划“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研活动。同年11月,指导实习指导教师协助湘潭县五中,联合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湘潭县高中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湘潭县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湘潭县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湘潭市教科院、湘潭县教研室等,在该校成功开展了“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展示和集体备课活动。

当好开发者。充分开发实习基地及其周边的特色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譬如,湘潭县五中利用周边的齐白石故居,共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湘潭县二中周边的彭德怀故居和航天员汤洪波的家乡,共同开展革命精神和航天精神的学习等。目前,湖南科技大学的实习基地成为高校和基层学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图片

队伍建设一体化:跨越学段的双向奔赴

在湘潭市,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纽带,大学和各中小学早已成为彼此的成长共同体,从“各自为阵”走向“兵团作战”,从“条块分割”走向“协同共建”。一场跨越学段的双向奔赴,正在湘潭市各高校和中小学校上演。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高校为龙头,以中小学校为基点,真正实现了大学为中小学教育赋能。”说这话的,是湘潭县云龙中学党总支书记、湘潭县高中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梁迎新。

这还得从2021年说起。那一年,由湖南科技大学牵头,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一体化集体备课活动。跨学段的集体备课,给梁迎新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她开始将思政学科建设的关注点从“各管一段”转向各学段贯穿一体的“大思政”。

作为湘潭县高中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梁迎新还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结高中和初中思政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和集体备课,邀请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流动思政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参与者为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思政骨干教师,实现不同学段间思政教师的共研、共商、共成长。

也正是2021年,46岁的梁迎新走上了湖南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擂台”,荣获一等奖。在众多参赛者中,她的年龄最大,且是唯一一个多年担任校长和书记等职务的人。一直相信身教重于言传的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书记、校长带头上好思政课的诺言。

在日常工作之余,梁迎新还担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实践导师,为研究生专题讲课,担任答辩评委。这也在某种意义上“倒逼”着她对自身所学、所思进行盘点和梳理。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知识输出”,梁迎新借着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来校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倒逼”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分享。青年教师刘栋带来优质课展示《集体生活邀请我》,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开展议题式教学;德育副校长张宇进行课例点评,诠释一堂好课的核心要义;高中部政教主任王立波以“做一个‘有心’的班主任”为题举办讲座;高中部思政教研组长周红深入浅出,讲述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中思政课……类似这样的讲座与分享,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点滴之中,既为实习生提供了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找到教学方向、树立教学自信,也让本校思政教师得到历练与成长。

“透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扇窗,我们感受到了思政教师不一样的使命和担当,更看到了教师成长不一样的视界和路径。”谈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给学校、给教师带来的改变,梁迎新说道。

如果说湘潭县云龙中学是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契机,构筑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那么湘潭市雨湖区九华和平科大小学则是借着高校的理论积淀与专业引领,在课题研究上获益良多。

“其实,自从湘潭市教育局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来,我就主动找到教师科,要求成为基地校的一员。”对于九华和平科大小学校长李莉来说,参与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中,不是“要我来”的被动安排,而是“我要来”的主动作为。“一来学校作为湖南科技大学的附属学校,与高校有着近乎天然的情感优势,二来高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够有力促进学校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是九华和平科大小学近期着手申报的课题。科学教育是该校的办学特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政+科学”的思维碰撞,让大家自然而然地将科学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此。

然而,落实到具体的教育科研中,将思政与科学有机结合,是否有足够的理论支撑与研究意义?在现行小学思政教材中,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虽有涉及,但如何系统梳理、进一步丰富思政课体现科学家精神的素材?

面对这些疑惑,九华和平科大小学将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团队请进校园,为教师答疑解惑,让他们以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来理解教育科研。

该校党委副书记刘丽坦言:“中小学一线教师理论高度有限,往往沉浸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事务之中,很难抽开身从更高、更新的视角来审视课题研究。高校专家的指引,恰好打通了我们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难点、堵点。”

直呼打开视野与格局的,还有岳塘区思政教研员、湘潭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敏娜。

2024年10月17日,刘敏娜受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邀请,来到湘潭大学参加“大使进校园”专题讲座。资深外交官吴思科和宫小生两名大使以“大使开讲:当前中东形势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题,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以这样的方式重温课堂,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刘敏娜说,“对于一线中小学思政教师而言,平日里很难有机会聆听外交大使的讲座。听大使们讲述中东的形势,我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了更具象的了解。我们汲取了这些知识的养分,再回到课堂,就会讲得生动一些,学生们也会理解得深入一些。”

事实上,与刘敏娜一同聆听讲座的,还有雨湖区、岳塘区思政教研团队的中小学思政教师。据李伏清介绍,“大使进校园”是庆祝湘潭大学复校50周年的纪念活动。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牵头高校之一,湘潭大学一直致力于打通学段壁垒,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将中小学思政教师请进大学讲坛,与名家零距离接触,感受中国智慧、中国担当。

湘潭市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中小学校。各高校在示范、辐射、引领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窗口。

在湘潭,“湖南科大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已成为全体思政人翘首以盼的思想盛宴。活动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参赛教师围绕同一主题,以教材知识点为基础进行“同题异构”。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黄爱英告诉记者,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推进之初,她一直在思考:究竟以什么样的活动为载体,最能让广大教师受益,最能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她与彭秋艳几经商讨,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课堂教学展示。一场展示,就是一次教学能力的“大练兵”。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思政课教师熊耀林,是第三届“湖南科大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的参与者、亲历者。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一个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交流平台。”熊耀林坦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此前她并不熟悉中小学思政课堂,更多的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默默耕耘。

作为参赛选手之一,熊耀林不得不思考——怎样精准地把握学段和学情?面向不同学段的同题教学,如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层次性与差异性、思政育人底色与不同学段特色之间的关系?面对这些心中的疑问,她开始翻看中小学教材,厘清不同学段所讲知识点的层次深浅。

在教学展示现场,同样是课堂导入,中小学赛课教师引用了湖南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育霖爱心支教时给学生上音乐课的视频,画面鲜活生动;熊耀林则从学生写给王育霖的一封信着手,彰显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执教者面前,有了不一样的诠释。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熊耀林表示,这些跨越学段的教学思考与探索,不仅让她收获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大学学段特等奖的奖杯,更重要的是给她带来一体化教学思维的革新,让她今后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

如今,“湖南科大杯”更名为“湖湘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其中:以14个市州的初赛,推动形成以湘潭地区为典型示范的、“区域”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共同体;以省级复赛和“面向全省全程直播”的省级决赛,推动形成“全省范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

熊耀林的成长与收获,源自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为依托的思政课堂。对于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主任凌应生而言,赴湘钢一中挂职锻炼,则为他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方式方法的契机。

2024年5月,凌应生有了一个新身份——湘钢一中负责教研工作的副校长。此后为期一年的时间里,他往返于高校与中学之间,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践行者。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究竟要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象牙塔里,而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里。”谈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凌应生这样说道。

在湘钢一中,凌应生的身份变得更多元了,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者,他还是中学治校管理的参与者、思政课堂的建设者、教育科研的引领者。这些角色和身份的加持,也给了他洞察和反思高校师范生培养路径的机会。

在凌应生的理解中,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思政课教师的摇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一线的用人诉求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高校往往更注重理论水平、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小学则更注重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应用。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我在湘钢一中挂职锻炼期间的所思所想,我将在修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加注重高校与中小学的学段衔接。”凌应生表示,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未来课程在设置上将融入教育情怀、关爱学生等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内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阶段的启发式教学与中学阶段的议题式教学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力求高校培养的思政课教师更加契合中小学的人才诉求,帮助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站稳讲台的合格思政课教师。

这些跨越学段的教育行走与思考,互为助力,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凌应生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他在被滋养与浸润的同时,收获着专业成长的幸福。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湘潭市始终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中,聚焦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群体,打破大中小学“各管一段”的学段壁垒,让双向奔赴成为可能,让双向受益成为现实。

湘潭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廖毅告诉记者,“一体化”逐渐成为湘潭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共识,不同学段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共学共研、共享共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正在形成。

图片

课程资源一体化:开门办“红”思政课

上思政课,不难,但要上好思政课,难。

“思政课一定要解决虚化、泛化的问题,一定要和现实、实践,以及孩子们的心性、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2024年6月28日,在全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暨当前教育重点工作任务推进会议上,湘潭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志雄这样强调。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若仅仅局限于黑板与PPT等,恐怕难以触动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灵。

如何突破呢?

湘潭认为最优解就是,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

开门办思政课,简单的六个字,具体该如何落实呢?

“我们要依托湘潭‘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思政教育基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具有鲜明湘潭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品牌。”胡贺波定下基调:从“红”出发!他指导全市积极探索红色思政课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开展深度的“红色游”,提供“游中学、学中思、思中行”的沉浸式体验,开展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激活文旅经济。

若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湘潭,那么非“红”字莫属。

湘潭为什么“红”?历史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这里,是“红色文化的摇篮”“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了开国元帅彭德怀。

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周小舟等带着信念如磐的红色精神,实现了建党、建国、建军伟业,在中国史册上创下了丰功伟绩。

这里,是一座深深烙印着红色基因的英雄之城,红色资源犹如繁星点点。据湘潭市党史办全面普查调研,全市拥有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场馆等250余处。每一处都是与“红”紧密相连的重要地标。

每一处红色遗迹,都是历史的丰碑;每一件红色文物,都诉说着往昔的峥嵘。

“这些资源,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些‘珍珠’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湘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忠威说道,湘潭将思政教育与红色研学结合在一起,用“我的韶山行”作为载体,让孩子们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拔节生长。

“今天,我们站在毛泽东广场,沐浴先辈荣光,请同学们举起右拳,跟我一起庄严宣誓!”在毛泽东铜像一侧,1000名高中学子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

“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领诵人的带领下,令人澎湃的青春之声响彻广场上空。

这是“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现场的一个镜头。

让湖南的孩子高中毕业前都来一次韶山!为了这个目标,2023年4月,湖南省聚焦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研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正式启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

截至2025年7月,全省共有347批次研学学生、75万余人先后走进韶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韶山镇泰小学的孩子们,人手一本按年级精心编排的《我是主席小同乡》,内容从低年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启迪,到中年级“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励,再到高年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升华,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思想引导的水到渠成。

2024年11月10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来到韶山,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感悟红色伟力。

…………

这些让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前觉得思政课就是背知识点,没想到还能这样上!”“在韶山,我们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聆听了革命先辈的故事,感觉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学生们欢呼雀跃,分享着自己的感悟。

除了韶山,近年来,湘潭还深入挖掘并用好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将其巧妙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形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湘潭精神品格相融合的一体化思政育人模式。

你看——

在湘潭大学,一座360度全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室成为思政课的“新宠”。

在这里,学生可以“穿越”到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以前只能通过书本了解党史,现在戴上3D眼镜,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说,“这种教学方式太震撼了,让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学院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建成了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李伏清带着记者一边走一边体验。

记者惊叹“太棒啦”,足不出室,鼠标一动,就可以沉浸式“游览”全国42个代表性革命纪念场馆、近60个原创思政虚拟展馆的风采。

这些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让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走进课堂。

在实验室的墙上,有学校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掠影,记者注意到,有很多中小学生的身影。

今年1月,湖南首个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组织——“子任”U-S思政教育共同体在湘潭大学授牌,湘潭县一中、湘钢一中教育集团、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42所中小学加盟。

这个共同体将由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依托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以及毛泽东思想展馆、360度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资源,助力数字资源在大中小学的共享和各学段课程内容的融入。

你听——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湘潭市岳塘区火炬学校里,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像这样的“党史故事小舞台”活动深受学生喜欢。

“述百年故事,传爱国情怀。欢迎收听本期的《青听·百年》……”在湘潭市雨湖区建元中学广播室里,每天中午都会准时响起团员的声音,民族脊梁的故事滋养着每一名建元学子的精神。

“把党史变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样才能让他们坐得住、愿意听、听得懂,才有教育意义。”岳塘区教培中心专职思政教研员刘敏娜说。

“这是毛泽东中学时写的满分作文……”站在青年毛泽东雕像旁,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罗烈指着镌刻在石碑上的手稿《商鞅徙木立信论》讲解起背后的故事。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增强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罗烈说。

“我特别激动,见到了时代楷模万步炎”“万步炎爷爷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了我”……雨湖区九华和平科大小学师生走进湖南科技大学“海牛号”实验基地,与科学家万步炎面对面交流。

你瞧——

他们,深入学校,讲述党的故事,传播党的声音。

他们,登上公交车、火车,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们,走进基层,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他们,是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智绘青春”宣讲团和青年学生“薪火湘传”宣讲团。

青年教师“智绘青春”宣讲团,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智慧,引领青少年绘就美好蓝图,实现青春梦想;青年学生“薪火湘传”宣讲团是取薪火相传之本义,“以湘代相”,寓意潇湘学子对湖湘文化的传承。湖南科技大学师生宣讲团聚焦于创新理论、精神谱系、核心价值、百年成就、湖湘文化、时政热点等六大方面,近三年走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学校社区,开展理论宣讲120余次,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湘潭这片红色热土上走深走实更走心。

“宣讲团锚定青少年的理论困惑、思想迷茫、成长瓶颈等现实问题,秉持‘聚焦一个热点、阐明一个道理、形成一次碰撞、解决一个问题、收获一种智慧’的质量标准,推出了‘理论下基层’志愿宣讲、公交移动微课堂、‘两山’专列课堂等宣讲实践项目,并融入了情景剧、诗歌朗诵等文艺方式,着力打造‘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开放式、流动性思政宣讲课堂,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宣讲团的发起人禹旭才教授,满怀热忱地向记者讲述着宣讲团的成立初心、宣讲宗旨以及宣讲足迹。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师生宣讲团与湘潭县二中的教师们一起,走进了航天员汤洪波的母校云湖中学,开展“学习航天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主题宣讲。

宣讲员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事例,精心勾勒出航天精神的深邃轮廓与丰富内涵。从航天先辈们面对技术封锁时的不屈不挠,到每一次火箭发射背后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默默坚守;从浩瀚宇宙中那一抹鲜艳的“中国红”,到航天器精准入轨时的心潮澎湃,宣讲员将航天精神的理论内核、发展脉络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娓娓道来。同时,他们还巧妙运用情景故事演绎的方式,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桥梁,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着航天英雄为梦想拼搏的坚韧与执着,体悟着科研团队面对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航天事业的无限魅力和深远意义。

云湖中学的许湘渝同学深有感触。他说,作为一名团员青年,又是英雄航天员汤洪波的校友,更应该以航天英雄为榜样,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从“思政课”到“人生课”——“薪火湘传”宣讲团全方位深度嵌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从2023年开始,湘钢一中组织思政教师围绕学科重点难点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进法院、进人大、进国企、进乡村“四进”系列活动,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

2024年至2025年,湘钢一中的学生实践团队用9个月的时间,走进湘潭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昭山镇七星村田间地头,将人大制度调研与乡村振兴实践有机串联,既看到顶层设计的制度优势,又发现基层实践的创新活力。

湘钢一中党委书记卢学农认为,学校组织“行走的思政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生动实践。

犹如春日里竞相绽放的花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课在湘潭的大中小学校不断盛开,生机勃勃。

但是,记者一直有个疑问:仅凭教育部门一己之力,就能让整个湘潭的思政课“红”起来?

为此,记者一直在追寻答案,直到看到这些身影——

有市红办!

2022年,湘潭市立足伟人故里红色资源优势,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红色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在市委宣传部设立市红色教育发展中心,下辖县(市、区)全部成立红色教育领导和工作机构。

市委统一领导,红办统筹协调,市县协同发力,这一工作格局,旨在让湘潭的红色资源“香飘万里”。

近几年,湘潭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湘潭的“红”走进课堂,寻求“大思政课”育人的“最大公约数”。

为此,市红办从202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红色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大赛。湘潭各县(市、区)红办、各行业系统以及各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故事动人、特色突出、紧贴时代的红色教育精品课程。

基于该项比赛,湘潭还在线上打造了“韶山红课堂”,目前已有“革命先驱——罗亦农”“永远无法收到的家书”“秋瑾——湘潭走出的鉴湖女侠”等35堂精品课程,点击量超千万。

这些经过精心打磨的精品课程走进了学校,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且权威的课程资源,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

有市关工委!

2021年,湘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花130万元,在湘潭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打造了一个“红色文化教育馆”。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使用平板电脑,通过VR、AR等技术,形象直观地了解党史国史大事件、入团必修课、红色经典诗词等内容。

湘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还发挥“五老”优势,组织“五老宣讲团”,每周三在“红色文化宣教馆”对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文化、革命传统宣讲。

他们还和在潭高校关工委紧密联系,以“老少结对”、上党课、作报告、开讲座等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开展红色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高校”活动。

有市妇联!

“天下之本在家。”家是社会的窗口。良好的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湘潭市妇联充分利用湘潭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中,全面推行“红色家风”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工作。

她们整合辖区内中小学校、幼儿园、家庭教育协会、培训机构等资源,构建以“红色家风”为纽带的家校社联动型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潭市逐渐营造出了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红色故事在社区广泛传播、红色家风在家庭代代传承的浓厚氛围。

有彭德怀纪念馆!

自2023年4月起,彭德怀纪念馆就组织宣教队伍先后走进湘潭大学、湘潭县一中、石潭芙蓉中学等,开展“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纪念馆‘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

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答案呼之欲出,哪有什么“一己之力”,有的只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湘潭,这座英雄之城,正以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和本土资源融入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中,让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图片

图片

编辑:余杏 实习 莫文蝶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