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脚步近了,空气里开始飘起若有若无的甜香。那天放学回家,我看见妈妈正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印着“石鼓”字样的老式纸盒。咔嚓一声轻响,仿佛打开了一个时光宝盒——那股熟悉的、混合着焦香芝麻、甜润桂花和醇厚猪油的复合香气,像一位老朋友,瞬间拥抱了我。我知道,属于我们衡阳的中秋,开始了。
品尝月饼 (供图 学生家长)
盒子里,圆嘟嘟的酥薄月饼一个个挨着,像穿着金黄色铠甲的胖月亮。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指尖传来的触感竟是如此酥松,仿佛稍一用力,这个“月亮”就会在我手中碎成金色的星屑。妈妈赶紧递过一个小碗:“快接着!这掉下来的酥皮,才是月饼的魂儿呢!”我小心地咬下一口,嘴里仿佛响起了一场小小的、悦耳的雪崩,酥皮簌簌落下,紧接着,冰糖的清亮、桂花蜜的幽香、芝麻的醇厚次第绽放,最后喉头留下一丝清凉的余甜。
一品酥香,一抿茶韵,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供图 学生家长)
这份独特的味道里,藏着老师傅们的指尖魔法。去年中秋前,我曾跟着学校小记者团拜访南北特食品厂。一位眉毛上仿佛都沾着面粉的老师傅告诉我,做一个真正的酥薄月,急不得。他给我看那团会呼吸的老面,上面布满了可爱的“鱼眼泡”。他说:“机器揉的面,没有感情。只有手和面慢慢聊,面才会把香甜都告诉你。”我看着他的拇指和食指像跳舞一样,五秒内就给月饼捏出了十八道匀称的褶子,那不仅仅是手艺,更像是在给月亮编织花纹。
最让我难忘的,是酥薄月和石鼓书院的缘分。站在书院里,望着奔流的湘水,我忽然明白了。这月饼的甜,不是腻人的甜,是有书卷气的甜——像韩愈、朱熹那些大文豪曾在这里吟诵的诗句,初读时觉得平淡,回味起来却余韵悠长。那一层层的酥皮,不正像书院里一本本叠起来的古书吗?每一口,都是在翻阅家乡的历史。
去年中秋,爸爸在遥远的工地没能回来。晚上,我通过视频把月饼举到摄像头前:“爸爸,你闻到香味了吗?我替你吃了,又酥又香!”屏幕那头的爸爸笑着说:“傻孩子,爸爸这里也看得见月亮。你记住,这酥薄月啊,就是咱们衡阳的月亮,不管在哪,吃到它,就算团圆了。”
那一刻,我懂了。酥薄月,不仅仅是一种点心。它是家乡塞进我们行囊里的月光,是刻在味蕾上的团圆密码。
在这个举国同庆、家国共圆的日子里,我,小小家乡推荐官许博淳,想邀请您来我的家乡衡阳。来石鼓书院听江风诵读千年文章,再尝一口地道的酥薄月。您尝到的,将不只是百年的酥香,更是一整个浸润着书卷气息和团圆暖意的、亮晶晶的衡阳中秋。
(作者 衡南县明德小学小记者 许博淳 指导教师 吴帅俪)
编辑:王诗蕾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