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姜冲 陈雯静 邓亚乔)在景德镇的古窑工坊里,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的教师们正观摩老匠人制坯技艺;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年轻设计师用现代理念激活传统陶瓷,给他们带来教学灵感;博爱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的生产线上,几名听障毕业生专注绘制青花瓷纹饰,他们的作品合格率高达98%。一幅以非遗传承为纽带、校企协同为支撑的特教就业新图景,正从瓷都向星城延伸。
“绘画的手腕要稳,青花釉料的浓淡藏着大学问。”7月中旬,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黄鸣秋手把手指导教师们练习青花瓷绘制。在首期培训中,团队以学理论、练技艺、创作品为路径,聚焦非遗传承核心,从陶瓷发展史、釉料配方等基础理论,到纹饰绘制、上釉等实操技能,大师一对一地带教,让教师们快速掌握教学关键节点。
“听障生对视觉信息更敏锐,我们得把技艺拆解成步骤化图谱。”特教学院副院长、国创团队骨干成员姜冲称,培训特别针对听障生认知特点设计教学流程,让抽象技艺变得可视可学。这种靶向培训正是长职打造“双师型”特教队伍的缩影,目标是让非遗技艺真正走进听障生课堂。
“原来陶瓷还能这样做!”在陶溪川文创街区,一款融合传统青花与手机架文创产品,让教师们眼前一亮。这里的陶瓷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融入咖啡杯、居家摆设等现代生活场景,年轻消费者排长队购买的热闹场景,给教师们上了生动一课。
从考察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传统柴烧生产线,到分析陶瓷大市场的价格带与消费群体;从观摩九大美院毕业展上陶瓷新材料作品,到与青年陶艺家探讨非遗如何破圈……长职教师团队的调研足迹遍布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老根与新芽。
“不能让孩子们学的技艺过时。”团队成员深有感触,调研中梳理的市场需求已转化为教学改革方向,在原有课程基础上,优化陶瓷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模块,让听障生既懂传统技艺,又能对接现代市场。
培训即将结束时,长职特教院与博爱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敲定 “订单式培养”合作,首批4名听障毕业生通过考核,正式入职中心下属工厂。在生产车间里,听障毕业生温民超正专注地给青花瓷坯勾勒花纹,他的身旁放满青花瓷坯件。“他们吃苦耐劳,认真专注、手法细腻,3批订单产品合格率98%,合作商对他们很满意!”景德镇博爱陶瓷文化交流中心董事长杨英霞频频点赞。目前,3名毕业生负责纹饰绘制,1名经专项训练后挑起陶瓷字体设计的担子,量身定制的工作流程和一对一带教,让他们快速成了岗位能手。
更深远的合作还在推进。教师定期到工厂实践,把生产线需求 “带”回课堂;学院按订单调整课程,新增生产性订单实战模块;就业跟踪机制实时反馈学生表现,动态优化培养方案……一条从培训到就业、从反馈到优化的闭环链条逐步成型。双方已规划好下一步蓝图,年内再输送听障毕业生上岗,覆盖陶瓷生产全环节;联合编写融入实操案例的培训教材,让教学更接地气;在工厂设“默匠创新工作室”,支持有潜力的学生搞文创研发。
目前,教师们创作的陶瓷作品已入窑烧制,这些融合传统纹饰与现代符号的作品,将成为听障生的教学样本。从瓷都的技艺研习到星城的就业落地,长职特教团队用非遗传承这把“钥匙”,为听障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正如听障毕业生张青青用灿烂的笑容打手语讲:“以前我怕开口,现在我用青花说话,每一笔都是我的创作。”
编辑:黄权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