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读书专栏 > 详情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读《了凡四训》一书有感

2024-05-16 12:42:17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张紫慧

image.png

推荐书目:《了凡四训》(荐读版本为中华书局2022年版)一书文字出自明代“通儒”、王阳明再传弟子袁了凡之手,由后人辑录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与“谦德之效”四篇哲文。该书印证了袁氏忠义淳厚的良好家风,也激励了无数后人。曾国藩读此书后,感念书中“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之言,为自己改号“涤生”,要求曾氏子侄必读此书;胡适称之为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重要代表作。相信阅读此书,读者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感性认识,并助益自身品格修养的提升。

最近,互联网上有一句火出圈了的话,说是“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选择上山”。初读此话我大笑不已,再读时我却陷入深思。这句话描述的是当代年轻人在内卷环境下,处于“卷又不想卷、躺又躺不平”的中间状态,不得已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心态。这种现象何尝不尽显年轻人的迷茫呢?

回想我在刚毕业时,也陷入了迷茫,为未卜的前途感到心忧。我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会寄希望于上天的眷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见一位博主介绍《了凡四训》这本书。当听到他说这本书被许多人誉为励志宝典时,我果断下单了此书。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书的开篇便介绍了袁了凡著书的缘由。袁了凡原名袁黄,早年间被孔先生算出了一生的命运,让他深信命由天定,因此变得心如止水、别无所求。然而一次寺院禅修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看法。在云谷禅师的指点下,他领悟了“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号“学海”为“了凡”。“了凡”意为他证悟了关于“立命改命”的深刻道理,不愿再像从前那样被命由天定的凡俗观念束缚。

《了凡四训》全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立命之学告诉读者要行善,“种善因,做善事”是改变命运的终极真理,要竭尽全力去践行这一道理;改过之法则告诫读者面对自己的不足,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努力改正错误,不因小的偏差改变自己的人生主线;积善之方简单来说就是利他,要全心全意为他人;谦德之效则是讲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注重德行、谦虚谨慎的心态,福报自然会来。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是《了凡四训》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青年时期的袁了凡也曾选择“躺平”,他从“终日静坐,不阅文字”的“无求之士”到成为备受世人推崇的思想家,转折点即在于悟透“命由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在宿命论盛行的时代,他的心路历程与人生轨迹表明,人一旦冲破宿命论的束缚,便有了向上生长、不懈奋斗的动力。

《了凡四训》中引古语所言“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用以佐证“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观点。袁了凡用心实践所悟,向世人证明了人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费勇评价此书:“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袁了凡的观念虽然具有时代局限性,但与封建时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相比,已实现了极大突破。他以入世之心劝人向善、谋求磊落,这一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越发坚信人可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百多年前,中国曾一度陷入困境难以自拔。面对内忧外患,一批仁人志士开启了救国尝试。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辈们面对封建王朝这一庞然大物和列强的虎视眈眈,始终不信命运、奋起反抗。一次又一次勇敢的尝试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进行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改变国家命运的齿轮不断转动。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没有成功地扭转局势,但成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开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自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往昔到今朝,中国早已“换了人间”。

孟子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命运或许确实存在,但命运的意义可以由人定义。有人选择接受它后“躺平”,也有人选择在磨难之中动心忍性,用自己的双手挣脱命运的桎梏。

一百多年前,教育家陈润霖也曾身处动荡之中,但他不信命运,心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梦想,创办了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这所学堂不仅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也铸就了“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楚怡”职教精神。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在今天仍深受触动。“楚怡”职教精神作为一种勤勉奋进、矢志前行的职业精神,一种励精图治、教育兴国的育人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教育人、一届又一届湖南读书人。

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我们作为湖南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自觉继承“楚怡”职教精神。时代变化,追求依然。“楚怡”职教精神作为我们湖南职教人的共同精神归属,也将引领着我们在新时代共同书写新的教育篇章。

(作者系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编辑:王轶诺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