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当呼吸化为空气》(推荐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是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保罗·卡拉尼什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作为一名医学领域的优秀学者,作者在即将获得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时,被诊断为晚期肺癌患者。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从医生涯和与癌症做斗争的日子。他的文字诚挚感人,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相信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
阅读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连接古今、跨越生死,在书籍中我们得以窥见逝去生命的灵魂,感受精神光芒的闪烁。《当呼吸化为空气》是已故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从一名肺癌患者的视角出发,关于生命的真诚记录。
书中描述,一名临终患者通常会经历五个心理反应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保罗也不例外,在得知自己患上肺癌后,他走过了从恐惧、无法接受到愤恨、消沉,再到接受事实、“拥抱”死亡的情绪历程。他尝试过各类疗法,如同大多濒死之人一样,做急切的挣扎、奋力的求救,通过认知、物理等疗法,写作、阅读等方式,寻求感性及理性的平衡。最终他在家人的爱和温暖之中,理解了自身存在的意义,迎来了平和的“结局”。
这本书令我想起祖父的离世。在得知他患上癌症后,那时的我曾无数次在临睡前望着无边的黑夜祈祷。记得当时正好学习到《项脊轩志》一文。“儿寒乎?欲食乎?”“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读罢我不禁泪流满面。不承想我竟与一位古人产生了情感共鸣。
而今为人师长,我时常思考如何及时感知到学生的情绪,我们又要如何温暖他们的生命,让年轻的生命焕发光彩?
当代青年,很少为衣食温饱所扰,但为什么他们中仍有许多人感到空虚与痛苦呢?一项关于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显示:约40%的大学生感觉到生命空虚和生活没有意义。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有时也会察觉到一些学生身上的负能量。他们缺乏对生命存在重要性、价值性、超越性的认识,或挣扎于日复一日的课业,或沉醉于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又或痛苦于难以挣脱的现实牢笼。曾经有一名想要退学的学生找到我,我猜想他可能陷入了迷茫。我问他:“从学校离开后你要去做什么呢?”他带着一股即将挣脱束缚的急切说:“我……要去追寻生命的自由。”当我继续追问他:“何为生命的自由?”他只是沉默。
生命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其中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从围绕升学展开的教育赛跑中,很多教师和家长基本忽视了对孩子生命观的教育。生命观不能自发形成,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
几天前,我早起去教学楼门口值班,发现一名熟悉的学生小A已早早站在那里。
还记得去年她刚入校时,曾让我好一阵头疼。某天晚上她没有按时回宿舍,联系她时,她支支吾吾,不愿告诉我实情。直觉告诉我这个学生“有情况”,我便严肃地要求她马上回学校。
第二天晚上,我去宿舍找小A谈话。我刚一开口,她便竹筒倒豆般同我说起她的母亲、她去世的父亲、她的焦虑与窘迫,以及她联系到了一份便利店晚班兼职的工作,想要以此减轻眼前的生活压力。那一夜,晚风吹拂,仿若叹息。我向小A说起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其中有名女孩小B坚毅非凡。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的小B,在高中时父亲就因重病卧床不能自理。她不得不背负起生活的重担,个中痛苦,无人可感。然而命运总是为不屈者撼动。在家乡,她办理了生源地贷款,并接受了社会的关爱与资助。在学校,她勤奋好学,拿到各种奖、助学金,并收获各类表彰荣誉。课余时间,她通过学校介绍的勤工俭学渠道赚取学费与生活费。在讲完小B的故事后,我又将晚归可能存在的危险一一列举,并开解小A:“眼下的困难只是一时的,你可以申请助学金,老师也会帮助你找到其他更好的办法度过困境。”
或许是被我讲的故事打动,这个小小的、脆弱的女孩,绽放出了令人惊艳的生命力。她开始主动参加各类奖、助学金评选,申请加入学生会,并大方地上台表演。那天,我看着她站在我面前,笑着对我说:“老师,早上好!”我问她吃不吃糖,她羞怯地接过我手中的糖果,说:“谢谢老师。”
生而为人,我们见证生命、经历生命,最终告别生命。马丁·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雷锋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其本质和《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的主旨一样,当呼吸化为空气时,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和行为,绝非时间。
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说:“好的老师,应该、也的确能够改善他所面对的学生的人生。当他这么做时,眼前遍布预感,内心充满责任。这就是教师的职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有很多,但至少我们应当努力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去追寻、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深奥的概念,涵盖了人类存在的所有方面,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社会。生命并不等同于生存,生存只是生命的基础,而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生命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是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独特印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生存。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甚至会让人感到绝望。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看到生命的坚韧和可贵。无论生活如何困苦,无论现实如何“骨感”,我们都应当教导他们珍惜生命,保护自己,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观察者总是诉说者。”爱默生写道,“不知为什么,他的梦被说了出来,他怀着神圣的快乐表达了它。”写下《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就是保罗这个勇敢的观察者成为诉说者的一个机会,他想教会我们向死而生的坦诚与勇敢,更告诉我们珍惜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去做那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死生亦大矣”,愿我们都能珍爱生命,光落满身。
(作者系保险职业学院教师)
编辑:王轶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