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读书专栏 > 详情

探寻生命教育的“林中路”——读《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一书有感

2024-07-19 12:25:06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梁迎春


image.png

推荐书目:《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推荐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铁芳。本书作者站在个体发展的视角,以个体整全成人为根本取向,从教育哲学视角探讨了实现个体生命整全的可能性。书中指出,追求个体整全成人的哲学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人生过程,理想的教育要借助整全生命思想的力量看清生命之路的前进方向。相信这样一本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理论著作,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生命问题确乎已经成为今日教育关注的基本主题。问题在于,我们真的读懂生命了吗?我们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地站在学生前面,设计对他们的教育,并且不加反思地教育他们吗?”这是本书作者刘铁芳在引论中提出的疑问,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绕不过的“思考题”。

针对当下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对生命教育简单化、碎片化的倾向,作者以关怀个体成长的整全性为中心,通过经典文本阐释与情境解读的方式,以古今融汇的开阔视野、生动细腻的笔触,就生命的整全样态及其发展、整全生命与教育的内在关联做了深入探讨,并就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愿景及其可能性进行阐述。

书中不乏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度思考。作者是从人的本体生命的哲学高度来探讨教育的。他观察到了目前教育的现状: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学习兴趣日益丧失。想要实现“教育成人”的理想,即以生命教育和以生命为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并非易事。

我们的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可在教育实际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能否将这些理念真正落实到具象的个体上?是否真的关注个体对自我生命、对世界的认知差异?有没有做到耐心守望一粒生命的种子经浇灌慢慢发芽,伸出触角感知外面世界,长出根须慢慢扎根土壤,然后长成一棵大树?

作者的思考启示广大教育工作者,身处不断变化的时代,要在具体的教育行动中尽可能地考量个体生命的复杂性、多样性、整体性,在尊重每个人的唯一性并激励其形成个性的同时,鼓励个体朝整全生命不断前行;要以在场的方式追寻生命的整全,让自然的馈赠充分地实现于当下,让生命之理想充分地显现在现实人生之中,让每个人的生命尽可能地活得充分而美好,从而唤起个体对自身生命的自觉意识,走上追寻生命整全之路,自觉成为有价值的个体人和社会人。

书中强调,整全的教育意味着教育必须唤醒人的生命自觉性,只有个体在生命发展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主动担当,才有可能实现整全的教育。我的教育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我经常跟他们说:“要把自己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既要学会关爱自己的身体,也要时时照拂自己的心灵。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爱自己,才会懂得如何关爱他人。爱自己,是通往完整的生命个体的前提。”

其实除了学生自己,没有人能替学生担起成为自己、成为完整生命个体的重任。教育者只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无法代替学生完成成长任务。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给出使生命完整的具体方法。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并无意于揭开个体成长之谜,并由此而展示教育实践之术,相反笔者恰恰期待的是拥抱个体成长之谜,并因此而倾注我们对个体生命成长的迷恋与热情。”个体成长的魅力就在于激发人的本性中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和激情。教育不正是引导学生在解谜过程中将个体生命引向整全和自觉,从而成就每一个个体生命吗?

作者指出,合理的教育路径正是从身体与事物的相遇出发,让个体充分地感受事物,让事物完整地显现在个人的世界之中,培育个体与周遭事物的亲近,以此为基础引导个体去认识、分析、理解、改造事物,也即让事物对象化。在此意义上,合理的教育其实就是建立个体与世界之间的生动联系。如果教育剥夺了学生生命个体这种与众不同的体验,便无从谈生命的整全性。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与肉体不可分离,一切生命都是灵魂和肉体的完满结合。因此,整全的生命一定是健康身体与健全灵魂的合一。

本书后记中写道:“优良的教育其实就是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生命感以及建立在个人生命感之上的意义生活方式,让自己活出健全的人生。”这让我想到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的观点:“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教育之路漫漫,作者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启发教育工作者思考该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唤醒个体对整全生命的追求:“虽然我们不足以在今天成为整全的人,虽然我们还不足以在今天践行整全性的教育,但当我们努力追寻自我生命的整全,努力探寻整全性教育的理想之时,我们活出了我们自身的尊严,我们实践了一种有尊严的教育。”

行走在生命这条“林中路”上,人注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坎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此路上主动探寻、行走,同时帮助学生阔步前行,走向自己真正向往的人生道路。学生在倾听、观看、感受世界中不断成长,在探索世界中不断丰盈自己的生命,便能走向爱己爱人爱世界的生命境地。

(作者系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编辑:王轶诺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