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让研学旅行更加名副其实

2023-09-11 16:56:23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运喜

2022年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研学实践活动发展,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为中小学生有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国家持续释放研学旅行政策红利。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9年480万人次,2021年494万人次)。

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简单地说,研学旅行就是把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研学旅行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随后,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研学旅行,即平常人们口中的“游学”,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游学的优良传统。“游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一文中:“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北史·樊深传》中也有“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的记载。在古代,很多名人都有“游学”的经历。孔子,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游学第一人,一生周游列国,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14年之久,到过卫、陈、鲁、宋、郑、蔡、楚等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是当时著名的“游士”。此后,历代读书人都有游学的传统,如《史记》作者司马迁,20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数年后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就是游学达人,李白二十四岁时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在东都洛阳遇到了杜甫并结为好朋友,此后又多次相约见面。据说,唐宋八大家都有远游经历。

不过,古人游学,与今天的中小学生游学,目的是不同的,古代学子在科举取士确立以后,大多是为了功名前程而离乡远行,遍访名师。今天学生研学旅行,不是为了博取功名,而是为了增长见识,了解社会。今天的游学,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来实施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目的不是旅行游玩,游山玩水,旅行只是载体,形式,手段,研学才是目的,内容,核心。

可是,今天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真的“研”了,“学”了吗?还是只旅行,不研学?研者,研究也,要求带着探索、探究性的目的;学者,学习也,要求怀着求知、求学的动机。研学旅行,就是要求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在行中思,在行中悟,获取新知。无庸讳言,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研学旅行成了变相的游山玩水式旅游,丢掉了研学的根本。研学旅行回来,钱花了不少,地方去了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什么也没有学到。所到之处,一无所获,该了解的没了解,该求证的没求证,该得到的没得到。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能责怪学生,责怪家长,责怪老师,责怪学校吗?似乎都可以,似乎又不可以。

研学旅行要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让学生收获满满而归,笔者建议:

第一,研学旅行活动最好由学校组织,由班主任老师带队,使之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教育活动。当然,如果家长具备较好的教育能力且有时间陪伴的话,也可由家长带孩子利用假期研学旅行,既是亲子游,又是研学行。

第二,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素质教育活动,应当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和骨干指导师培养,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

第三,学校与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合作,共同做好研学旅行路线的规划方案,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原则。让学生在欣赏和感受美丽风景外,接受红色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情乡情教育等。政府应给予研学旅行一定的经费支持。

第四,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活动,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完成出发前的行李打包,旅行中自助起床、吃饭等,自我管理,自主探索求知。要求学生每天写研学旅行日记,活动结束后写研学旅行游记,系统梳理总结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第五,坚持安全第一,加强安全教育,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保障师生旅行安全。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认真落实关于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从当地实际出发,让学生由知到行,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走向城市,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又要让研学旅行名副其实,确保学生不但在旅行,而且在研学,在求知问道,在体验感悟,实现由行到知。从而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历练成长的目的。

(作者系邵阳学院教授)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