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先声观察】跨“槛”而进——长沙中职现代学徒制十年记

2022-06-30 16:02:54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余杏  实习生 唐佳莉

十年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大开,十年后,一大批“工匠苗子”脱颖而出;十年前,中职生毕业难就业,十年后,学生对口就业率100%;十年前,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十年后,校企合作“两头都热”……截至目前,全国近200所职业院校来长沙“取经”。

十年来,长沙中职教育局面有了大变化,现代学徒制功不可没。那么,在这场“马拉松”中,长沙中职现代学徒制跨过了哪些“槛”呢?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起步加速,跨过人才“槛”

2012年,长沙开始探索预备员工制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4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个重磅文件——《关于建立预备员工制度深化校企合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预备员工制,明确提出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同时具备学校学生和企业预备员工双重身份。

预备员工制就是长沙中职现代学徒制的“前生”,长沙为何要开创此种模式?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铁光告诉记者,是因为人才。

当时,随着“两型社会”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缺口大开。因此,长沙迈出了重要一步,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长沙的这一步,“领先”了全国。2015年,教育部“官宣”,在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5年5月,长沙市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将预备员工制作为长沙特色现代学徒制,进行试点推行。

“我想开一间大师工作室,带出更多优秀人才!”今年22岁的黄红兵已经获得“麓谷工匠”“长沙市高新区劳动模范”、长沙市“百优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2017年,黄红兵依靠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自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院进入中联重科实习,如今已是中联重科的技术骨干。

微信图片_20220630154758.jpg

中联重科谭勇(长沙市焊接技能大师)指导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预备员工黄红兵进行生产实训。(受访者供图)

是什么让黄红兵在短短三年内从一名中职生成长为“百优工匠”呢?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到底是如何培养的呢?

据李铁光介绍,不同于传统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培养方式,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使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阶段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前三个学期主要通过参观校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认识岗位,再让他们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后三个学期则以进入企业“练岗”乃至“顶岗”实习为主。

“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入校即入厂,毕业之后就可直接在顶岗实习的企业实现精准就业。”李铁光说。

除此之外,专业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一个个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别的大赛成为检验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试金石”。

“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将比赛和考证都融入到中职教育的育人过程中来。”李铁光介绍说,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一方面,技能大赛可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如果在大赛中获奖,将对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有很大帮助。同时,能够在技能大赛中获奖,说明学生的专业水平“过硬”,在企业招聘时也会大受欢迎。

在现代学徒制“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培养下,一大批以黄红兵、李民选、付杰奇等为代表的“麓谷工匠”“劳模之星”正不断涌现。

改变赛道,跨过市场“槛”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参照普通学校传统的办学模式,导致办学主体单一、发展定位不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学生毕业后,就业成了“拦路虎”。

为打破困局,长沙决定改变赛道,直接对接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样人才,中职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变更赛道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近年来,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职业院校和相关行业、企业一道,开展系统化、特色化课程设计,指导各职业院校将岗位能力要求、企业管理制度企、企业文化、工匠素养、职业资格标准、技能大赛要求融入课程体系。

据统计,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学校和企业将岗位能力要求、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融入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递进原则,制定了89个专业1157门课程体系,研发了87门课程资源,其中49门获评为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开发了《智能制造综合实训教材》等23本实训教材。这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学生所学满足企业需求,即学即可用。

中职院校的老师也要与市场“接轨”,不能“家里蹲”,必须走进企业。企业骨干也不能“埋头苦干”,必须走进学校,将市场需求融入教学中。

长沙中职现代学徒制开展的是“双导师”教学,由学校聘请企业主管或车间主任担任兼职教师来校共同担任教学与实训管理工作,学校同时派出实习指导教师或班主任跟班实践。

在中联重科、中建五局、长沙昆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相互学习,共同教授“学徒”,这样既解决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难题,也可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微信图片_20220630154804.jpg

长沙市技能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姚博翰指导预备员工学生实习实训。(受访者供图)

以往,评价一名中职生,主要以学校为主体,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比如重专业理论知识考核,轻岗位技能考核,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考核等。

企业标准与学校标准不一样,直接导致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变更赛道后,评价一名学生的综合素养,市场有了很大的“话语权”。

校企共同进行学期考核,变课程考试为技能模块考核;校企共同进行顶岗实习考核,变单一的实习鉴定为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校企共同进行毕业综合考核,变毕业考试为职场模拟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现代学徒制模式缩短了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近十年,长沙有36所职业院校搬迁至开发区里,56所学校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一万多名现代学徒制中职学生对口就业率100%。

持续发力,跨过企业“槛”

现代学徒制下,学校和企业“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沙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为推行现代学徒制,长沙重点发力,在政策上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

2018年以来,在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以预备员工制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预备员工制人才培养,并出台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奖励政策。

2019年以来,长沙市教育、人社、工信、财政局联合评选出全市30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今年拟再建15个基地,每年安排300万元,对中联重科、中建五局等优秀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奖励,形成一批现代学徒制典型学校。

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一直在职业教育中存在,长期以来,招不到满意的员工是大多数企业的痛点。

“现代学徒制中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考核,这样就实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正好是企业需要的人。”李铁光说道。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可深度参与育人过程中。为了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学生“熟岗、练岗”打下坚实基础,一些职业院校与校企合作单位深度合作,一方面,在校内建成能承接外协加工业务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以校内大师工作室牵头,在企业中设有专业的理论教室与实训操作区,方便学生进入企业后即能系统学习企业、行业标准。

有了政策和人才的“猛火”,企业“热”起来了,但想要一直保持这份热度,还需持续发力。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学校不仅给企业提供人才,解决用工难问题,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能提供更多帮助,进一步吸引企业深度合作。

“现在的企业非常重视技能型人才,但一般没条件开展员工专业技能考核,这就可借助合作的院校。”李铁光介绍道,除了培训员工,助力技能考核等,校企更深层次的合作还体现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上。企业若有技术难题需要突破的,可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

“现代学徒制模式中的专业技能大赛不仅给学生机会,还给企业员工以参赛的机会,让他们不仅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可以在赛道上大放光彩。”李铁光说。

作为湖南五新隧道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部结构件班长,刘攀最近刚被评为长沙经开区劳动模范。刘攀作为企业参赛代表和中职学生一起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曾荣获“百优工匠”“长沙市技术能手”等称号。

采访时,记者看到来长沙市教科院交资料的企业代表络绎不绝,各大企业纷纷主动申请加入现代学徒制“阵营”。长沙中职现代学徒制呈现校企“两头都热”之势。

2013年以来,长沙先后有43家企业分别被评为“工业产业教育示范单位”“长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长沙工匠培育和竞赛基地”。经过十年探索,长沙中职现代学徒制共投入专项经费3000余万元,受益企业305家。

“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大有可为。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加强产教联盟,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从‘一对一’到‘一对多’甚至‘多对多’转变,让更多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李铁光说道。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