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把论文“写”在美丽乡村

————第九届“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傅爱斌的教育故事

2022-09-22 09:09:12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记者 王轶诺 宋晓帆 陈文静 通讯员 周宏久 摄影 余欣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恰恰是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傅爱斌的真实写照。

傅爱斌的目光总是离不开乡村:最喜欢的课堂,在田间地头;最让她欣慰的学生,是扎根田野的兴农“后浪”;最大的科技成果,装进了农民的口袋。

把论文“写”在美丽乡村——傅爱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担当。

A51A0174.jpg

扎根大地——

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

消毒、装盘、播种、间苗、定苗……怀化市溆浦县一家大棚蔬菜基地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王定亮正使用漂浮育苗技术给辣椒育苗。

在王定亮身边指导的,不仅有他的专业课教师,还有当地种植大棚蔬菜的技术能手。

王定亮告诉记者,作为未来的“新农人”,自己不能是种植技术的门外汉。

这样的田间课堂,是傅爱斌多年来培育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的创新实践。

其实,在1994年到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长沙农业学校)任教之前,傅爱斌曾经在浏阳市农业局的基层农技站工作了整整五年。

那时的傅爱斌20岁出头,作为站内60多个技术员中唯一从事大田作物病虫害防控和农情工作的女技术员,她每天都要和农民打交道。农民一有事情找她,她跨上单车就往乡下去。久而久之,傅爱斌不但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敬业态度征服了当地的农民。

可在1991年的一天,几个农民怒气冲冲地找上门来,质问傅爱斌:“你们的农药是无效农药!治不好虫害。”傅爱斌稳住他们,用一番实验证明了农药的确有效。农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用药的剂量、时间和方法不对。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傅爱斌:农业知识技术的深入普及是多么重要,农民又是多么迫切地需要专业指导!傅爱斌下定决心,要为乡村培养更多懂技术、留得住的农技人才。

傅爱斌深知,农学毕业生想要在农村“吃得开”,就得做到一专多能,既要掌握扎实的农业知识,又要了解农业政策,还要熟悉当地情况,才能应对农民层出不穷的问题。

如何培养满足农村需求的复合型人才?2012年,傅爱斌担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探索——由政府引领、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覆盖“种、养、加、机、贸”等领域,打造地方政府、特色产业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学校一起参与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傅爱斌认识到,育人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一支全新的教师队伍在学校逐步组建起来——

由政府专员、行业岗位专家、职教名师组成专家团队,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产业技术员组成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红色领航员、辅导员以及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乡村劳模组成思政教师团队。整个教师队伍由专家团队引领专业群建设,按照“三产”融合、德才兼备原则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开发出“农学基础”“休闲农业概论”“大国三农”等一系列通识模块化课程;同时加快修订课程标准、考核评价办法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群通识课程共享平台,培养出知识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新型农业人才。

种子专业群是学校“双高”专业群。傅爱斌要求,专业群每名新教师在入职后,都要根据其主攻方向在相关合作企业或实验室完成至少半年的岗位技能实践,充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针对一些难度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她主张打破“一名教师教一门课程”的传统模式,由一名骨干教师负责教授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多名教师协作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种子专业群先后组建了大大小小的教学团队41个,有的跨专业,有的跨大类,大家集中优势开发新专业、精品课程、新形态教材,并组团参加教学能力竞赛等。

在这一基础上,学校构建出“1355”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一生一案”——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师生共同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瞄准一个技术,到田间地头精磨现代农技;参与一个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特色项目课程,组队参加项目学习;跟读一个导师,导师为每个学生提供研发创新的机会,确保“一生一专长”;

依托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构建了涵盖湖南各区域特色产业的网格化田间课堂,由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实施“一课多师”模块化分工协作教学,“推倒围墙”,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在真实环境中培养人才;

对接“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区域产业特色项目,以“三对接”创建系列模块化项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与17个县签订了县校战略合作协议,为实施“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推行项目导学、任务探学、团队研学、成果赏学、反馈评学的“五学”模式,创新课前有项目、课内有任务、课后有成果、师资有融合、交流有慈爱的“五有”课堂,把新技术搬到线上平台,把新技能带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乐学。

正是在这样的引领下,2019年,学校植物科技学院“80后”女教师刘峰源带领学生深入雪峰山区,在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搭建了杨梅种植田间课堂。

靖州位于湖南边陲,因地处内陆山区,现代农业基础薄弱,“其杨梅虽味甲江南,却养在深闺无人晓”。作为靖州田间课堂的导师,刘峰源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后,确定了“杨梅吐气”项目:以村为点,以梅为“媒”,以大带小;联手当地政府、企业,统一靖州杨梅产业标准;创立精品品牌,打造特色“杨梅名片”;不断开发杨梅系列产品,扩大销售范围,增加杨梅产业经济附加值。

有了清晰的思路后,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一步,联手杨梅品牌种植大户,构建靖州杨梅行业标准;第二步,依托政府,在特色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打造全国独有的“太空杨梅”精品品牌;第三步,与韩国企业进行跨国合作,将杨梅产业打造成靖州的金牌产业;第四步,进行系列产品开发,将鲜果、腌制品、酒类等实行统一包装、仓储及冷链运输,并精心打造“网上杨梅节”,通过“互联网+”渠道和线下集中销售,带动当地近千人脱贫。

作为这次实战演练的参与者之一,2017级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聂宇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靖州,种植了近200亩(每亩约合666.67平方米)杨梅树,创立了绿源生态农庄。两年后,这个农庄成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一到杨梅采摘时节,农庄就成了当地最红火的“打卡点”。

和聂宇一样,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罗任也是傅爱斌“一生一案”育人改革的受益者。来校读书前,罗任是宁乡畜牧站的一名村级防疫员,但他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畜牧业知识。进入学校就读时,在专业老师的推荐下,罗任参与了宁乡花猪特色项目,在田间课堂学完了动物解剖学等实践课程,还辅修了水产养殖相关课程。毕业后,他在一家畜牧业国企任职,并在两年内晋升为生产部主任,用专业知识帮助了很多花猪养殖户。

谈起这些学生的故事,傅爱斌说,每一项教学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环节——每一名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

正因如此,在傅爱斌心中,自己最重要的身份始终是教师。在分管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担任了作物育种学、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带学生下田。”学校植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李益锋说。

学生陈昊记得,一次作物育种学的实践课上,他正和身边的同学吹嘘自己能够在稻田中轻松辨认出不同的水稻品种。这时,傅爱斌走到他的身边,递给他两株水稻:“你能分辨出这两株水稻哪株是不育系,哪株是保持系吗?”看着眼前两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水稻,陈昊彻底傻眼。傅爱斌掰开稻株,抽出穗来,指着稻蕊处说道:“你看,这里是不是不太一样?”

看着满脸通红的陈昊,傅爱斌轻轻地说了一句:“多实践才能长真才啊。”傅爱斌把这堂开在田间地头的“思政课”,真正上进了学生心里。

课堂上全情投入的傅爱斌  摄影余欣泽.jpg

课堂上全情投入的傅爱斌

倾注大爱——

让兴农人才遍布乡村沃土

傅爱斌爱记录。

书柜里的数十个笔记本,是她从教28年来的原始“账簿”。在这些笔记本中,有半数以上是她担任班主任时期的工作记录,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个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校表现等,事无巨细。

她说:“每个学生在我心中都有一本账。”

时间回溯到1996年,这是傅爱斌担任班主任的第三个年头。当时班上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很多。对于穷孩子,傅爱斌总会多尽一份心力。

好几次,她观察到学生张明亮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在食堂打饭时也很少打菜。傅爱斌看得心酸,私底下给他塞了不少生活费。了解到张明亮毕业一段时间后经济条件仍未得到改善,傅爱斌再次慷慨解囊。

像张明亮这样受到傅爱斌“特别关照”的学生不在少数。

很长一段时间,学生刘峰发现自己宿舍的床头总是会突然出现一些“礼物”,有时是一些食物,有时是一沓零花钱。有一年生日,他居然还收到一张手写贺卡。看着那熟悉的字迹,他意识到班主任傅爱斌早已发现自己的秘密——

原来,傅爱斌总是放心不下学生,晚自习时无论有没有课,都要到班查看。一天,她发现刘峰的手臂上有几道深深的划痕,在她印象中,这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敏感内向,平时总是穿着长袖。傅爱斌担心直接沟通会引起他的过激反应,几年来一直暗中关照着他。

这个秘密成为师生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渐渐地,傅爱斌发现刘峰的脸上有了笑容。几年后,刘峰也像其他学生一样顺利毕业。

学生孟艳始终记得这样一个场景。

1998年9月开学报到的那一天,领着自己走进班主任办公室的母亲突然跪在傅爱斌面前:“请老师培养好她,这个孩子是我们家的希望。”原来当时孟艳家中的房屋被洪水冲毁,一家人供她上学相当艰难。傅爱斌一把扶起孟艳的母亲,告诉她:“我一定把孟艳当成自己女儿来照顾。”

孟艳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傅老师不但陪伴着我,让我担任了班长,毕业后,更是为我的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划。”

在不少学生的回忆中,傅爱斌家的饭菜是学生时代最珍贵的味蕾记忆。傅爱斌总惦记着要给那些营养不足的学生加餐。于是,一个月里总有那么两三回,学生们一窝蜂涌入傅爱斌的家中,迎接他们的是满满一大桌子饭菜。

傅爱斌把班主任工作这本“难念的经”变成了“擅长的事”。在通信还不发达的年代里,家长给她寄来了一沓沓的感谢信。2000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刚满六年的傅爱斌获评“湖南省优秀班主任”。

“当班主任那些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她说。

一天傍晚,傅爱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告诉她,她班上的“捣蛋鬼”李德高因好奇启动了停车场的公交车,结果公交车撞上一辆中巴车,李德高也被中巴车司机扣留了。傅爱斌立马喊上学校保卫处的老师,一起赶去“捞人”。傅爱斌找遍了整个车站,直至深夜,才找到已经吓坏了的李德高。李德高一头扑进傅爱斌怀里,失声痛哭道:“妈妈!”

2002年,傅爱斌接手了计算机专业的五年制班级。这个班的学生入学年纪小、学习基础差,更是出了名的难管,可就是这样一个“放牛班”,偏偏被傅爱斌带成了省级“优秀班集体”。

接手之后,经过一番冷静观察,傅爱斌发现这个班很有特点,有几个破坏班级纪律的“捣蛋鬼”,也有一些爱学习的学生和优秀的班团干部。管理班级的首要任务便是收服“刺儿头”徐波。

傅爱斌打听到徐波常去的网吧,将他拽了出来。徐波本以为自己将要迎来一场“暴风骤雨”,没想到傅爱斌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钱都用来上网,没钱吃饭了吧?”她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劝导他上网要有节制。后来,傅爱斌不仅帮他还清在网吧的欠款,还给了他一个月的生活费。

经此一事,“刺儿头”徐波开始不再旷课,破天荒地认真学起了专业课,班上的捣蛋势力也“偃旗息鼓”。

班级纪律是好了不少,可班上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傅爱斌就想办法和他们“斗智斗勇”——

早操时间学生起不来,傅爱斌就到学生宿舍把他们一个一个叫起来跑圈锻炼。“你们跑几圈,我就跑几圈。”傅爱斌说到做到,再没有学生敢逃早操。

晚自习时学生不自觉,傅爱斌不但每天守在教室,还策划了一系列班级知识和技能竞赛,让班团干部出题、主持,她则和学生一同答题互动,打成一片。

不到一个学期,这个过去出了名的后进班已经焕然一新,当学校广播站第一次宣布他们获评“优秀班集体”时,整个班都沸腾了。

学生徐波说:“傅老师向上的劲头比我们还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2007年,学校招收了第一届种子生产与经营班的学生,40岁的傅爱斌一肩挑起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重担。学生王顺国记得,当时班上有不少学生都是被调剂而来的,对学农有心理抵触,一心想要跳出“农门”。

“学农绝不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要‘扎根大地做学问’。你们未来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植物生理学、种子学、遗传学……”傅爱斌深知学生心中的迷茫与困惑,开学伊始便给他们上了一堂专业导读课,“我希望你们能够对农业有热爱,对农民有真情。”

傅爱斌的话语打动了不少人,但学生苏启卓不为所动。城市出身、家境不错的他对农业不感兴趣,经常逃课。

傅爱斌逮住他:“逃课干什么去?”

“学英语,我想学贸易,不想学农。”

“学英语好啊,将来可以从事种子国际贸易,把中国的‘好种子’卖到全球去。”傅爱斌给苏启卓开了特例,允许他晚自习出去学英语。谁也没想到,苏启卓后来竟然沉心静气,一头扎进了农学中,还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96级学生向萱萱也曾有过被傅爱斌“劝农”的经历。毕业后迫于生计,向萱萱没有到当时国家分配的国营园艺场上班,而是选择了外出做生意,但他总是记得傅爱斌的一句话:“假使你们今后不从事这个行业了,也要时时关心农业。”

2008年,向萱萱回到学校看望老师,傅爱斌一见到他便说:“过去你在专业上积累了那么多经验,放弃了多可惜!从经济角度来看,学农虽然发不了大财,但还有比农业、农村更广阔的天地吗?”

傅爱斌的一番话让跳出“农门”的向萱萱决心回归本行。回到园艺场,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但他并不后悔:“坚守初心,就是一种成就。”

对学生温琦华来说,傅爱斌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最深:“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上实践课时需要下试验田,傅爱斌担心学生不熟悉田地情况,每次都坚持带队,唯独有一次请假“缺席”——那一天,傅爱斌在骑车赶往试验田的路上摔伤了腿。医生不止一次嘱咐她要卧床休息,但她休息了十来天便重新回到田地里。温琦华记得,学生们劝阻傅爱斌,她却摆摆手:“不能影响你们上课。”傅爱斌坚持带学生完成试验,这也导致她的身体过了很久才完全康复。

2016年,温琦华在三亚乘坐观光船出海游览时,面对持刀行凶的歹徒,她用身体护住了船上的几名儿童。之后,温琦华获评“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她说:“我在关键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离不开傅老师的言传身教。”

从教28载,傅爱斌的育人田中已是稻穗飘香——

张明亮早已摆脱贫困,成为带领许多人致富的吉首市丹青镇光坪村党支部副书记;

孟艳毕业后成为广东一家园艺厂的技术骨干,后在上海创立园艺公司;

李德高从一名农技站的技术员成长为安化县大福镇镇长,在广阔田野上继续大显身手;

王顺国如今是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亲本部经理,多次带领团队参与援外推广中国杂交水稻工作;

苏启卓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部,真的做起了种子国际贸易;

向萱萱进入洞口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一心向农的他得知乡镇指导站缺人,还想挽起裤腿再下田;

…………

直至今天,傅爱斌仍然坚守在育人一线。校园内,田地里,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经常重复那句说过无数次的话——“要让兴农之才遍布在希望的田野上!”

傅爱斌正带领学生认识种子  摄影余欣泽.jpg

傅爱斌正带领学生认识种子

A51A0103.jpg

傅爱斌在田间指导学生

勇担大任——

把科技成果装进农民的口袋

对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农民孔蒲中来说,每次到傅爱斌办公室拜访就像到了老朋友家一样亲切。

孔蒲中可不是一般的农民,他经营着一家家庭农场,主要开展“水稻+甲鱼”综合生态种养,还曾获评“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自从几年前在一次培训班上认识傅爱斌后,农场里一有什么问题,他就会第一时间联系傅爱斌。

傅爱斌是如何赢得农民信任的?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黄新文讲起了一个故事。今年的7月14日,黄新文邀请傅爱斌为全国高级农艺师研修班做讲座。起初,傅爱斌有些犹豫。过了三天,傅爱斌给黄新文打来电话:“这次讲座对象的年龄段、所在地区是?”黄新文这才明白,傅爱斌是要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设计讲座内容。没过几天,傅爱斌又打来电话:“能不能把我的讲座推迟一点?”为充分准备讲座内容,傅爱斌将讲座一直推迟到研修班结业的前一天。

有人问:“你一年做十几场培训,直接用之前的讲座内容来讲不就好了?”

傅爱斌打趣道:“农民最实在,讲得不好可是会被‘轰下台’的。”

的确,要取得像孔蒲中这样的资深农民的信任,不仅要讲好课,还得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2020年,傅爱斌指着孔蒲中农场的田埂说:“老孔,这个田埂上不怕湿又不怕干,可以种点桃树。”

孔蒲中心里一盘算,种桃树不但能为水田里的甲鱼遮光,结出来的桃子还可以增加收入。很快,孔蒲中就选定品种,在田埂上栽下了上千株桃树。

眼看着第一波桃子就要成熟了,销路怎么打开?傅爱斌又给孔蒲中支了招:“试试线上销售?”孔蒲中找到了浏阳当地的电商平台,产品还未上市,便预售一空。孔蒲中算了一笔账,一亩桃子的年利润甚至超过了一亩“水稻+甲鱼”的收益。

不止一个农民告诉记者:“傅院长是我最信任的人。”

这是因为除了大学教授外,傅爱斌还有“多重身份”——长沙市农业科技特派员、万名农业科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工程龙山团团长、湖南省“三区”科技人才等。多年下来,傅爱斌的手机通讯录里竟然存下了数千个农民的电话号码。

“只要我们有需要,不管什么时候去找傅老师,她没有不答应的。”长沙萨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成也是傅爱斌的“忠实粉丝”。

农业科技特派员傅爱斌的到来,真正“盘活”了公司流转的1000亩水稻田。

彭成这样形容公司过去面临的问题:“我们是有干劲儿,没技术!”傅爱斌带来的绿色防控技术,强调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不仅有效抑制了病虫害,还大幅提升了水稻自身的“免疫力”,现在公司所种大米硒含量平均每公斤可超过0.2毫克,是普通大米的5倍。傅爱斌帮他们向土地“要效益”,让公司扭亏为盈。

长沙市望城区隆平蛟鳞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谭建祥也有着同样的经历。2017年,合作社里的稻米因镉超标被粮库拒收,大家一年的辛劳打了水漂。谭建祥四处寻找降镉的良方,终于在一次培训班上,他结识了傅爱斌:“傅院长把课上到了我的心坎上。”

谭建祥将傅爱斌请到合作社,傅爱斌直奔农田,对每丘田块取样进行检测,并分别建档,为培育地力、改良土壤提供了一整套综合治理技术。降镉取得了良好成效,2020年,合作社生产的106吨稻米全部达标;2022年,204吨稻米达到合格入库标准,数量几乎翻倍。

像谭建祥这样需要帮助的农民太多了,傅爱斌一头顾着学校,一头顾着农民,常常是下了课就驱车往农田里跑,实在分身乏术。傅爱斌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科研基地、培训基地办到农田里。

这些年,谭建祥的合作社不但挂牌了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学研基地、教师工作站、农民田间学校,科技部“星创天地”更是落户合作社,为当地12家单位提供培训服务。谭建祥和他的儿子均通过新农人培训评上了高级农艺师,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博士”。

傅爱斌喜欢将自己挂职龙山两年期间“发狠做事”的经历讲给农民培训班的学员们听,她不止一次地告诉学员:“算好生态账,就是算好经济账,更是算好未来账。”

2010年,这是傅爱斌挂职龙山县副县长的第一年。秋收时节,傅爱斌在调研里耶镇柑橘产业时发现,这里的脐橙皮薄味甜、颗颗饱满,不但长势好,还个个都贴了标签。可等拿到手上仔细一看,傅爱斌心里一沉,这些优质脐橙竟然全是“贴牌货”,贴牌上赫然印的是外地脐橙品牌。傅爱斌找来农户,农户解释道:“这样卖得更好。”

必须让大家转变观念!傅爱斌知道,这种脐橙在当地已经种了20多年,农民的生产技术好,脐橙口感好,可就是卖不起价,原因何在?傅爱斌一针见血——缺乏品牌效应。

傅爱斌将当地脐橙命名为“里耶脐橙”,紧接着联系对接做商标产品包装设计、地理标志认证、建立加工分级贮藏生产线……傅爱斌忙前跑后,一天也没闲下来。2011年,“里耶脐橙”推出市场后,一炮而红。几年来,当地脐橙产值从5亿元增长到10多亿元,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在龙山当地,傅爱斌更加为人乐道的故事便是与龙山百合的特殊缘分。初来龙山,傅爱斌每次点菜时都想点百合,却都被同桌的人劝退:“百合现在卖得虽好,但是打药多,我们自己是不吃的。”傅爱斌知道,龙山百合在当地已经有50多年的种植历史,这么好的产品,当地人却没有保护好它。而放眼整个龙山县,更是没有一个绿色食品品牌。

傅爱斌解释道:“如果要给食品安全等级分类,那么绿色食品便是‘金字塔’上相对高端的一类。”

傅爱斌下定决心,要把龙山百合的品牌做大,还要做好。

2011年,傅爱斌联合百合站、种植大户、专家等共同为龙山百合制定了两个生产标准,并将6万亩百合基地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基地。不仅如此,傅爱斌还为龙山百合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召开龙山百合产销对接会议,同时在农博会上大力推介龙山百合,把龙山百合推向了全国。

算起来,这些经历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这些年间,傅爱斌仍然保持着每年往返龙山县五六次的频率,她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本事,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农民感情深厚。

傅爱斌笑着说:“这是因为我了解农民的不容易,理解他们的心声,贴近他们。”

现在,傅爱斌的手机每天依然响个不停,她总要抽空回复来自农民的各种咨询。有人调侃她:“你就是‘农民110’呢!”

28年来,傅爱斌的足迹遍及全省90多个县市、200多个乡镇,现场指导上千户农家,线上线下培训各类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近10万人。

你问她:“累吗?”

她回答:“累,并快乐着。”

正如她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科技成果不但要写在论文里,更要装进农民的口袋中。”

今年9月,傅爱斌获评第九届“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启华表示:“学校全体教师要向傅爱斌学习,当好新时代教学育人的‘耕耘者’。”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