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徐鹏 阳锡叶 通讯员 贺良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的廉价劳动力向高端精密制造人才转变,此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目前的行业现状。
湖南三一职院顺应产业技术变革需求,着力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
不一样的“灯塔工厂”
三一职院的人才培养改革,不能不提与其相距不远的“18号工厂”,变革的出发点正是这里。
“18号工厂”是三一职院的主办企业三一集团于2019年打造的工程机械行业首座智能化“灯塔工厂”。“灯塔工厂”,即工业4.0技术应用的最佳实践工厂,代表着全球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
走进“18号工厂”,10万平方米的厂房里几乎没有工人,只有技术人员站在操作台前,紧盯着眼前的显示屏,不时按下指令按钮。虽然工人很少,但工厂里却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
配备机器人视觉技术的等离子切割机切割不同形状的钢板,紧接着由机械手臂进行分拣,并抓取到不同的分装框中。分装完成后,自动运输机器人则把不同规格的钢板送到指定位置。
“凡是能用机器做的绝不用人来做,凡是能远程操作的绝不亲临一线做。”工厂负责人蒋庆彬介绍,“18号工厂”在业内首创无人下料、无人组对焊接等关键技术,每4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泵车,年产近万台。
目前,“18号工厂”已成为全球重工行业智能化程度最高、人均产值最高、单位能耗最低的工厂之一,被业界称为“最聪明的厂房”。
大刀阔斧的人才培养改革
在“18号工厂”建设的同时,三一职院根据人才新需求,大刀阔斧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我们现在完全按照‘灯塔工厂技术师’的标准在培养学生。”三一重工副总经理、三一职院校长胡江学说,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灯塔工厂”所需要的人才。然而,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工程师的培养本属于本科院校的教学范畴,需要一批高水平师资。如何解决?
“事实上,我们学校的教师都是高水平的,不比一些本科院校差。”三一职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徐作栋表示,近几年学校大力引进博导、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
不仅如此,三一职院还与三一集团、湖南大学联合成立了“灯塔工厂”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创建了“双师—工程师—科研大师”的“三师”教学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还在该校成立了院士工作站。
另一方面,要培养“工程师”,不仅要培养其操控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还必须使其具备编程、维修、运营等综合能力。
“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灯塔工厂技术师’的人才培养之路。”三一职院副校长邓秋香介绍,学校构建了“训练—历练—淬炼”三阶段过关式螺旋进阶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企业车间课堂、研究院(所)等,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及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全局化、系统化等综合能力,还能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点亮未来的“灯塔”
三一集团的技术工人一度达到8万名,然而不到10年,该集团工人已减少到2.6万名,未来两三年内,人数将进一步大幅减至3000名。实际上,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正布局建设几十座“灯塔工厂”,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岗位将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培养的工程机械人才仍然是传统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势必会造成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和资源错配。三一重工在我国乃至世界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方面走在前列,因此三一职院在抢抓智能制造风口、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
如何点亮未来的“灯塔”?
“职业院校办学必须要提高前瞻性,及时转型。”胡江学说,“要解决办学滞后于产业发展这一问题,核心在于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而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毕业生与市场无缝对接。”
胡江学还建议,应让行业协会、头部企业牵头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产教融合联盟,并明确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联盟的引领带动作用,方能真正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行业与教育深度融合,进而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实现满盘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