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智库 > 智库·专题 > 详情

常德武陵五小:以“双目标”为翼,让科学教育“润”满校园

——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实践纪实

2025-11-17 16:53:50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成,吴琦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常德市武陵区第五小学(简称“武陵五小”)紧扣科技强国战略与“双减”要求,以“一个孩子一个世界”为育人理念,聚焦“全员科学素养提升”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双目标,通过课程、教学、资源、评价的系统性革新,让科学探究成为校园常态,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图片 1.png

一、理念破局:搭起科学教育“四梁八柱”

传统科学教育中“课堂碎片化、资源零散化”的问题,曾是武陵五小的痛点。为让“双目标”落地,学校首先筑牢保障体系,为科学教育铺路。

(一)政策响应:把“双目标”写入办学核心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科学教育需兼顾“全员”与“拔尖”;2025年《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进一步提出“启蒙—兴趣—探究—创新”进阶路径。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武陵五小迅速行动:校长刘成牵头成立“校级科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校长刘莹统筹执行,特别聘请湖南幼儿高等专科学校魏哲教授任“科技副校长”,联动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教授组成专家团队,形成“高校+小学”的专业指导合力。

(二)资源保障:让科学教育有“硬支撑”

硬件上,学校建成3间高标准科学实验室(含仪器室、准备室),配备创客空间(3D打印机、智能机床)、机器人教室(优创未来器材、智能机器人);校园内打造学生作品展台、人工智能互动墙、科技文化廊,科学氛围浸润日常。经费方面,在省级专项拨款15万元基础上,配套20万元校级科学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投向硬件升级、师资培训与课程开发,确保“全员能实验、拔尖有平台”。

图片 2.png

二、课程筑基:三级体系让每个孩子“适性成长”

“科学不是少数人的游戏,要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赛道。”武陵五小“润学思创”学科主任说。学校围绕“一核三级四维”(以科学素养为核心,分基础、拓展、探究三级,覆盖科学观念、思维、实践、态度四维度)构建课程,层层递进满足需求。

图片 3.png

(一)基础课:把实验上“透”,夯实全员根基

学校严格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科学课:1-2年级每周1课时,3-4年级每周2课时,5-6年级每周3课时。2024年下学期起,所有探究性实验实行“双课时连排”,避免课时碎片化——比如“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80分钟里学生能自主调整线圈匝数、电池数量,记录数据并分析规律。课程标准必做实验分组参与率达100%,教师还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如用激光笔与烟雾自制“光路演示仪”,让抽象原理变直观。

图片 4.png

(二)拓展课:走出教室,让科学“接地气”

为打破课堂边界,学校联合校外资源开发拓展课程:2024年10月,组织3-5年级学生赴丹溪营实践基地开展“科学+劳动”研学,参与无土栽培、农产品加工,撰写观察报告;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常德市科技馆,体验“科普大篷车”互动展品;走进湖南文理学院实验室,在研究生指导下观察细胞结构、完成基础化学实验。“以前觉得科学在课本里,现在知道田埂、实验室都是课堂。”四年级学生说。

图片 5.png

(三)融合课:从“玩”到“创”,培育拔尖苗子

校本探究课程聚焦“动手+挑战”:三年级《制作水火箭》中,学生用饮料瓶做箭体,反复调整尾翼、气压,通过“飞行大赛”检验成果;四年级《万象“耕”新・桑蚕丝语》里,学生用10周时间养蚕,记录生命周期并抽丝制扇,在校级“蚕博会”展示;五年级《光的秘密》课上,学生制作潜望镜、彩虹发生器;六年级《创意车模》课程中,融合机械传动与电路知识,设计避障电动小车。

图片 6.png

针对拔尖学生,学校组建机器人、编程、科技创新三支竞赛梯队,通过能力测试、实验操作遴选队员,实行“每周训练+赛前集训”,聘请高校专家指导。梯队推行“高带低”传承机制,近年“智能交通救护系统”“自动哄睡婴儿床”等项目分获市级、省级科技创新奖项。

图片 7.png

三、课堂革新:让科学课“活”起来

“如何为学校‘润美农场’设计自灌溉系统?”六年级《能量》单元的开篇问题,让课堂从“听科学”变成“做科学”——这是武陵五小教学革新的缩影。

(一)教学转型:以“问题”驱动探究

学校推动课堂范式向“启发—探究—互动”转型:《声音的奥秘》课上,教师不直接讲“振动产生声音”,而是让学生用尺子、橡皮筋做实验,自主发现规律;《爱护身体》单元中,学生分组收集“消化系统”资料,制作科普海报。同时拓展学习时空:课前“科学1分钟”由学生分享见闻,周末“家庭科学实验小剧场”鼓励亲子合作,教师定期评选优秀作品,让科学探究延伸至生活。

图片 8.png

(二)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墙”

以“润学思创”跨学科教研组为核心,学校设计三级融合路径:全员层“微项目”(如四年级为校园植物做“科学名片”,融合科学观察、语文表达、美术设计);兴趣层“主题项目”(如《春蚕成茧,绕丝成扇》,融合科学、语文、劳动);特长层“STEM挑战”(如科技社团研发“智能交通救护系统”,需设计电路、编写程序、制作模型),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整合知识。

(三)评价升级:从“考分数”到“看成长”

学校出台《科学素养多元评价方案》,变“单一测试”为“多维激励”:低年级设“科学游园会”,通过“植物分类”“磁铁找物”关卡测评;3-6年级实行“实验通关考核”,学生抽签完成实验并讲解原理;同时将评价融入“儿童积分城市”体系,科学课表现、家庭实验、竞赛获奖均可兑换积分,用于换取实物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图片 9.png

四、协同聚力:让科学教育“不止在课堂”

“单靠学校办不好科学教育,要整合家校社企力量。”刘成说。学校构建“校—家—社—企”协同网络,让资源活起来。

(一)小大学联动:触碰前沿

与湖南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周末大学”计划,每月组织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操作专业设备;为竞赛梯队配备“校内教师+高校专家”双导师,如机器人备赛时,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指导编程算法,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

图片 10.png

(二)馆校合作:活化科普

与常德市科技馆共办科技节,科技馆带来“科普大篷车”,学校设计探究任务单;每年选拔20名学生培训为“小小讲解员”,在校园科技活动中发挥作用,深化科学认知。

图片 11.png

(三)家校共育:延伸时空

通过问卷摸底家长,组建“家长科学课堂”资源库,邀请医生、工程师等走进课堂;与家委会共建“空中天台农场”,班级认领“责任田”,学生参与种植,收获蔬果赠社区老人,融合科学与劳动教育。

图片 12.png

(四)校企联动:贴近应用

与“小盒科技”合作“润学杯”跨学科竞赛,融合多学科知识;与“飞跃科技”共建“科普实践空间”,提供3D打印、编程体验设备,让学生接触前沿科技应用。

图片 13.png

五、硕果飘香:科学之花绽满园

经过两年实践,“双目标”教育成效显著:学校科学社团参与率超85%;近三年获各级科技奖项240余人次(国家级60余人次、省级70余人次、市级110余人次),含WER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世锦赛一等奖、湖南省全球发明大会奖项。学校获评“湖南省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其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实纪被《常德日报》《武陵融媒》等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受邀在湖南省科学教育经验交流会、湖南科技大学学术研讨会作典型发言,承办全国小学优秀校长研修班结业活动。

图片 14.png

“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的黄金期,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把‘钥匙’,让他们愿意去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刘成说。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武陵五小的“双目标”实践,正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着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德样本”。

作者简介

刘成,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教育部第17期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查专家,常德市优秀校长。倡导“一个孩子 一个世界”的办学思想,践行现代学校治理理念,曾获湖南省小学科学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省规划课题《基于发展的小学教师评价实践研究》,主持省基础教育重点教改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体教融合路径研究》等,主持的教育改革案例《教师积分制评价改革实践探索》获常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评选壹等奖。

吴琦,常德市武陵区第五小学课程中心主任,专职科学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学成果突出,荣获武陵区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多篇教学设计、论文获省级、市级奖励。参与省规划课题《基于发展的小学教师评价实践研究》等多项研究。指导学生科创、机器人竞赛成果丰硕,获评2024-2025学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工作先进个人。

编辑:范典

二审:王玉洁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