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廖继彪 王可心)“新质人才是强国建设的‘硬核’力量,要让青春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光彩!”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蒋丽忠走进土木工程学院“海牛”班课堂,以“解码强国梦·新质担重任”为主题讲授思政第一课,将新质人才培养与深海科研使命、强国建设需求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堂“精神引领+实践赋能+成长导航”的特色课程。
课堂开篇,蒋丽忠便将“海牛”班置于强国建设大场景:“深海装备研发是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海牛’班的使命就是培养能扛事、善创新的新质工程人才。”他结合“海牛Ⅱ号”“海牛Ⅲ号”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历程,阐释新质人才“懂技术、善协同、有担当”的核心特质——既要掌握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新质技术,更要心怀家国。
他表示,“海牛”班精准对接深海工程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增设“海洋智能土木工程”“智慧水利”等8门前沿课程,组建“科研导师+产业导师”双团队,让人才培养从“书本”转向“战略需求”。从古代应县木塔、赵州桥的智慧,到近代京张铁路、钱塘江大桥的担当,再到现代港珠澳大桥、“海牛”钻机的实力,蒋丽忠串联起土木工程发展史,让学子读懂,所学领域是国家战略的“先决条件”,更是新质人才的“主战场”。
“大学不是‘技能培训班’,而是培养‘会思考、能担当、敢创新’的栋梁。”蒋丽忠引用耶鲁大学校长理念,指出本科教育“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价值为魂”的核心。结合“海牛”班培养方案,他鼓励学子既要学好工程力学、混凝土结构等“硬知识”,也要提升人文素养、团队协作等“软实力”,在实验室攻关、产业实践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针对行业未来,他聚焦“可持续发展”“智能化”“深空深海开拓”三大趋势:从“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建材,到AI智能施工,再到海底隧道、太空建筑,他勉励学子以“海牛”精神为指引,扎根传统学科、勇闯交叉领域,让成长紧跟新质生产力节奏,实现土木工程“建得智慧、绿色、有温度”。
“选择‘海牛班’,就是选择了传承‘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扛起‘强国有我’的使命。”课堂尾声,蒋丽忠为学子送上“三个规划”:“认知规划”认清学科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能力规划”主动参与“海牛”实验室项目、企业实习,“价值规划”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
“希望你们毕业时,不仅带着文凭,更带着‘三个印记’:一颗爱国心、一身真本领、一股硬韧劲!”他的话语赢得热烈掌声。课后,学子们表示,这堂课既是新质人才“启蒙课”,也是人生“导航课”,将以“海牛”为榜样,成长为担重任的“基建先锋”。
据悉,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海牛班”是依托学校深海装备科研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设立的特色班级,旨在培养兼具工程创新能力与家国情怀的拔尖新质人才。此次授课,既是学校“思政+专业”育人的生动实践,也是“领导干部上讲台”、助力青年成长的具体举措,为“海牛班”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