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城市转型。
近年来,党和国家就创新创业工作前瞻布局,号召关心青年学生这支有生力量,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湖南省主动谋划,推出“七个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向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发出“创业湘约”,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阳光雨露”。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职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正值2025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我们特别推出深度报道,解剖湖南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样本,梳理总结双创经验与典型,期待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燃起“体育强省”建设的“双创星火”
——看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如何以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体育产业升级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王轶诺 通讯员 唐璇 朱美)凭借湖南第一家青少年击剑培训基地创始人身份,26岁的陈进一跃成为湖南击剑培训项目的标杆人物;
湖南速锋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谭浩,25岁时便带领企业跻身省内健身教练培训领域头部;
30岁出头的长沙众乐体育组织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将企业锻造为湖南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一张“金名片”;
…………
这些占据湖南体育产业不同细分市场重要位置的青年“创客”均来自同一所学校——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不止他们,现如今,从这所高校走出的体育产业领域的创业者已逾千人。持续孵化产业新势力的背后,是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的连年攀升、90%以上的创业项目与体育相关的高度聚集。
这不禁让人生出疑问,这所以“冠军摇篮”闻名的地方高职院校何以成为赋能体育产业升级的“创客沃土”?
“24·7FIT”智能健身中心内,教练指导学员开展体能训练
创新引领,垒高双创“起点”
翻看这群“体育创客”的在校经历,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其实有迹可循。
2016届毕业生谭浩,凭借国家田径一级运动员、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身份,担任长郡中学田径队专项主教;2017届毕业生朱顺风,大二时便考取国家职业健身教练、国家运动营养师“双证”,在校外健身房积累实践经验;2022届毕业生孙宇星持乒乓球高级教练员、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员证书,带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乒乓球队……这些闪光的校园履历成为他们创新创业的绝佳“起点”。
“作为省内唯一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聚焦体育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培养出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谭焱良所说,针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培养理念落后、课程建设滞后、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学校创新构建卓越体育工匠人才培养“五环”模式:依托“政行企校社”五方协同机制,整合政策、资源、项目等全要素,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深化“学研训赛创”五环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前沿探究、技能实训、竞赛历练、成果转化有机贯通,形成“知识积累—实践转化—创业创新”的完整闭环;以“真善美实创”活动育人体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对接产业需求、培育职业操守、传递价值理念、促进实践转化、激活创业动能中,形成多维融合培养闭环。该模式的育人实效,从以下课堂实践可窥一斑——
“怎样才能设计出兼具趣味与挑战的幼儿体育课?”“我们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如何照顾幼儿的差异化需求?”学校体操馆内,一堂幼儿体育教育教学课在此开讲。台上授课的有学校青年教师文慧玲,还有来自合作幼儿园的园长。面对学生们的主动发问,他们分别从理论层面与实战维度为学生答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样的课堂景象在学校已成常态。”学校教务处处长陆晓燕表示,“在深入践行‘学研训赛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主动走出学校、融入企业,将行业真实课题引入课堂,还借助行业资源打造了‘身体功能训练’‘健身教练’等十余门线上线下融合课程。”
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有效地助力学生实现从“知识接收”到“能力建构”的跃升——
在学校承办的湖南省篮球E级教练员培训班上,运动训练专业大二学生范培军为来自全省的篮球教练员上了一堂教学示范课;国际标准舞专业学子凌子妍、易凡超赛场夺冠的精彩瞬间登上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长沙市湘江新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学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40名学生以裁判员的身份亮相赛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不仅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87.2%提升至93.8%,还助力学子站上更高“起点”,将“能力储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资本”,实现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同步提升。
紧扣产业,筑牢创业“支点”
“开业不到2个月,我们吸纳了320多名会员,营收突破2万元。”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街区内,“24·7FIT”智能健身中心负责人、学校健身专业2024届学子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针对学校师生碎片化锻炼需求,我萌生了在校园内打造一间24小时智能健身房的想法。这个想法在学校的支持下迅速落地,我们还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组‘挑战15天开一家24小时健身房’的视频,点击量破10万。”
这座面积超13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内,还活跃着包括“无限篮球”“宝宝功夫”及湘体运动康复中心在内的十余个“体育+”创业项目。“与几年前基地项目多为洗衣、零售等‘零门槛’项目的初创探索相比,如今的双创实践已深度融合体育产业。”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王艺霖表示,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学校领导对双创工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进。
“为把控项目质量,所有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立项评审、路演答辩才能入驻创业街区,项目由团队自主运营、基地集中管理,项目负责人定期开展项目汇报、经验交流。”王艺霖告诉记者,这种“精准孵化+过程督导”的模式,不仅使项目存活率大幅提升,也为更多学子树立了专业学习与双创实践的标杆。
“我们所鼓励的大学生创业,不是把学业放在一边提前挣钱,而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实践,提早了解产业需求、行业趋势,为未来发展筑牢‘支点’。”学校副院长胡斌介绍,学校构建了“以体为本(依托体育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体育产业)、以专项为方向(明确就业创业目标)”的双创教育模式。
在此基础上,学校依托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与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湖南安踏体育用品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及深圳武林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校友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立“创业导师库”,为学生创业建立“硬核”支持系统。在这种产教融合生态中,校友资源展现出独特的“乘数效应”——不仅吸纳就业,还通过开放行业数据库、设立专项创投基金等方式反哺学校,形成“先创带后创”的良性循环。
浓厚的双创氛围下,学生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2020届学生谢向东传承梅山武术,带领“功夫小子”项目夺得第四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23届学生资义聚焦民族传统体育,打造的“体育里的‘翡翠’”项目闯入省级赛事;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科技体育方向)2024级学子杨梓轩立项“绪风科技”项目,将青少年无人机培训课堂开进中小学课后服务……一批批懂运营、精专业、有情怀的双创人才从这里走出。
服务带动,找准深耕“落点”
“全体志愿者教师体重共减少131公斤,腰围共减去121厘米,和‘脂老虎’说拜拜!”2024年9月,响应国家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号召,学校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学子为26名非健身专业的教师开启为期12周的“体重管理”指导。
“体重管理不只是减重,更是对身体整体健康水平进行系统干预。”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负责人魏华祝介绍,在本次服务实践中,学生需要同时担任三重角色:担任健康顾问进行体态评估与功能筛查,作为健身教练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化身营养师设计膳食搭配方案,并全程跟踪指导方案的调整与执行。
“专业老师不仅会对我们制订的训练计划的专业性、科学性进行考查,还会针对学员的约课频次、体脂变化曲线、服务满意度等市场维度进行效果评估。”大二学生杨凡笑着说,“这种实战模式起初让我们很有压力,但看到学员们的变化,压力都化成了服务动力!”
从校园到社会,学子们的服务步伐越走越快。学校“奔犇”志愿服务队走进益阳市安化县龙塘镇茶乡花海社区,为首届趣味“村奥会”进行全程赛事策划与指导;在长沙市雨花区沙湾社区,学校志愿服务队为200余名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体质监测服务;新晃侗族自治县体育馆里,“小螺丝”志愿服务小分队化身“广场舞”助教,为群众讲解动作技巧……在各项体育赛事、社会培训、志愿服务活动中,学子们总能“挑起大梁”。
“对学生全链条服务能力的锤炼,本质上是为其职业发展筑牢服务‘全民健身’这一‘落点’。”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罗器宇指出,新时代的体育行业创业者,唯有深耕这一时代命题,方能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无限篮球”项目正是学校学子深耕“全民健身”这一创业“落点”的典型案例。“自2006年成立以来,由历届学子接力运营,已衍生出球队、裁判社、训练营、周边店4个板块,成为学校校本品牌。”学校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院院长郭世彬介绍,该项目已为全省培养一级裁判员800余人、二级裁判员4000余人,服务省级赛事30余场,培养出CBA明星教练田子宏、国青队球员邓雨婷等体育人才,项目旗下的14家社区篮球俱乐部,年训学员1500余人,每年提供教练、运营等岗位数百个。
一个个创业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双创人才脱颖而出,让学校更加坚定了服务“全民健身”的双创教育工作思路。越来越多怀揣社会服务热情的“双创星火”在校园汇聚,照亮助力“体育强省”建设的壮阔征程。
本文同步刊发于《湖南教育·职业教育》2025年4D杂志
编辑:黄佳莉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