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在细雨朦胧中,我站在这个被称作"军中清华"的军事科研殿堂前,胸前的红领巾在春风中轻轻飘动,今天我将触摸到中国最尖端的科技脉搏。
步入校史馆,在玻璃展柜里,1953年"哈军工"初创时期的老式计算尺与2023年问世的"天河"超算模型静静对话。电子屏上,泛黄的《钱学森手稿》电子版缓缓展开,那些力透纸背的公式仿佛还在跳动着智慧的心跳。至此,我深知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有一群用生命守护“科技火种”的隐身英雄。
在精密仪器展厅的防弹玻璃前,我与"激光陀螺"四目相对。它长得平平无奇,浑身折射着冷冽的银光,这束光穿越历史长廊,照亮了东风导弹的精准轨迹,托举起歼击机的凌云之志。当年需要反复校准的传统陀螺,如今已被这个小巧的精密装置取代,实现了导弹发射的“指哪打哪”。
驻足于展板前,我的指尖轻轻抚过玻璃上的导光纹路。1971年的某个深夜,钱老在病榻上用颤抖的手写下这两张纸条时,或许不曾想到,这串看似普通的数学符号,竟成为中国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密钥。高伯龙院士带领团队在废弃食堂改建的实验室里,用手工打磨的光学平台对抗着西方的技术傲慢。在经费短缺、设备简陋的条件下,高伯龙带领团队历经数万次失败,在外界“痴人说梦”的质疑声中,一干就是43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将我们和美国之间在这一领域的差距缩短了20年!
这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到,所谓大国重器,不是冰冷的金属仪器,而是代代传承的赤子之心。
离开学校前,我回望校门,“国防科技大学”六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这座学府见证了‘高伯龙’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还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诚。正如校训所言:“厚德博学,强军兴国”——这或许是对“太平盛世何以铸就”最有力的回答。
当北斗卫星编织天网,当歼-20翱翔苍穹,我们也终将懂得:真正的核心技术,永远生长在自主创新的热土上。前辈们当年用算盘‘打’出“两弹一星”,今天的我们更要以创新守护山河!
指导教师:肖露霞
编辑:熊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