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详情

【望城区站】追寻星辰大海的科技强国梦

2025-04-09 18:43:18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周南望城学校 刘烨铭

3月29日的上午,在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的组织下,望城区小记者站的50名小记者走进国防科技大学,近距离感受高校文化、科技力量与学术氛围。天气虽然寒冷,下着濛濛细雨,但我们都热情高涨,兴致极高。通过聆听科普宣讲、国防教育课,队列班组展示,观摩体验,参观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等,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对科技的热爱和创新意识。

在当下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涵盖了领土、领海、领空、领天、制天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多个维度,是国家存续和人民安宁的根本保障。国家的武装力量,包括民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警,共同构成了捍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四大军种和诸多兵种组成,他们各司其职,共同守护着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和天空。

走进学员宿舍,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被让我震撼。这不仅是军事纪律的具象化体现,更折射出科技研发中对“毫米级精度”的极致追求。在国防科技大学,这种纪律与科技的双重淬炼贯穿于每个细节:从学员每日的内务规范到“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研发过程,严谨的纪律确保技术落地的稳定性,而前沿科技的探索又反向推动纪律体系的迭代升级。例如,“天河一号”到“天河二号”的跨越,不仅依赖于硬件性能的提升,更需要科研团队在算法优化、系统集成中反复打磨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如同钢筋混凝土,构筑起国家安全防线的微观基石——它既是对细节的敬畏,也是对技术突破的执着。

踏入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史馆,泛黄的照片与手稿无声诉说着历史的重量。陈赓大将“为祖国强盛而读书”的办学理念,与今日“科技强军”的战略目标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从1953年哈军工的初创,到如今国防科大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历史的沉淀赋予科技工作者双重使命:既要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又要以创新回应新时代的安全挑战。当我在展厅看到“天河二号”运算时的蓝色光流,恍然明白: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科大人将历史使命转化为创新动力的明证。从“跟跑”到“领跑”,国防科技的每一次跨越,都深深镌刻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印记。

在智能科学学院的展厅,量子雷达、无人机群与VR模拟系统让我仿佛置身未来战场。这些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国防的空间限制——量子雷达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精准探测隐形目标,无人机群通过AI算法实现协同作战,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将训练场景延伸至外太空与深海。科技的突破正重塑国家安全的边界:从陆海空天到网络空间,从物理对抗到信息博弈,未来的国防将更依赖“智慧赋能”。科研工作者眼中跃动的光芒,不仅是对技术的热爱,更是对“星辰大海”的执着探索——他们用代码与算法,为国家安全开辟新的维度,让“科技向善”与“国防护国”同频共振。

在了解到在校学生不仅要钻研科学知识,还要像战士一样训练的时候,我的内心有所动容。这种“双重身份”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他们既要在实验室攻克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又要以“为国铸盾”的使命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在学员眼中,纪律是严谨的实验记录,科技是报效祖国的武器,而传承则是将“哈军工精神”融入日常的每个选择。当他们调试无人机时的专注,与老一辈科学家在戈壁滩上测算数据的身影重叠,我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延续,更是一代代科大人精神火种的传递。

参观结束时,我获得了“社会实践证书”,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的起点。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科技强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个体将信念转化为行动。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将以笔为剑,记录科大的科技故事,让更多同龄人看到国防科技背后的星辰大海;以学为舟,深耕专业知识,为破解“卡脖子”技术贡献力量。从军被的棱角到超级计算机的运算,从历史的积淀到未来的开拓,我终于理解: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微光”汇聚而成。此刻,我愿做一粒科技强国的种子,在纪律与理想的土壤中扎根,静待破土而出的时刻。

指导教师:尹琰萍

编辑:熊姗姗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