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基础教育 > 三湘校园 > 详情

岳阳县杨林街镇中心学校:AI赋能教学 “三问”引领课堂

2025-04-18 17:04:57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万石正 廖超 李振远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万石正 廖超 李振远)当AI技术遇上农村课堂,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带来怎样的教学效果?

4月16日上午,杨林街镇中心学校第一届“三问杯”教学竞赛决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本次竞赛以该校首创的“基于AI情景下的农村中小学‘三问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11名教师同台竞技,用智慧与创新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盛宴。

IMG_0096_副本.jpg

“《一滴水经过丽江》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有什么写作特色?”“这篇文章嘛,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一滴水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在八年级2302班的语文竞赛课上,徐卿老师利用AI模拟程序创设了作者阿来的AI智能体,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围绕课文与AI展开对话。在物理竞赛课上,李老师借助乒乓球与水槽实验进行展示,揭示着浮力的奥秘,学生们围坐讨论,教室里不时爆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声和解决问题的欢呼声。数学课上,任老师在习题巩固环节时,结合学生做题正确率情况,当堂利用AI重新生成同类型练习题强化练习,评委们眼前一亮,纷纷点赞……。

此次教学竞赛,前沿科技与一线课堂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农村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竞赛课结束后,各学科分组评课,评委和听课教师们分别围绕目标呈现、达标活动、目标检测、教师状态、学生状态对参赛课进行评分,积极开展研讨交流。县教研中心的教研员们对课堂进行深度点评,并就教师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理论、教法指导。如在语文课评课环节,来自县教体局教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易均与大家分享语文作文教学的“诀窍”,他提出的“依托教材系统训练,聚焦能力落实方法,强化段落构段成篇,多写快批针对讲评”作文授课方法,赢得在座教师们的深深认同。

IMG_0104_副本.jpg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哪来高素质的教育,我们要坚持教学相长的教研理念,不断将目标任务化,流程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打破课件对课堂的束缚,让教师课堂教学回归本位。”杨林街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李卫秋作为本次竞赛活动的发起者和评委,他全程参与了比赛听评课活动,并在集中评课时作出点评和要求。

作为全县农村课堂教学中探索应用AI技术的先行者,杨林街镇中心学校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实践,立足新课标要求,聚焦农村教育领域中AI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探索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三问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了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为核心的教学教研一体化体系。

为检验探索成效,本次竞赛活动,覆盖全镇各学校一到八年级所有学科,依托竞赛载体多维锻炼教师课堂创生能力,助推课堂教学深度变革与育人质量全方位跃升。这也是该校首届“三问杯”教学竞赛发起的缘由。

“经过新模式锻炼,我感觉我对教材脉络的了解和对教法的把握更清晰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知识转化率也更高了。”谈论课堂新变化,杨林中学年轻教师们纷纷感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以化学名师工作室创建为契机,专项投入5万元升级改造学校教研室,配备智能化教研设备。“我们鼓励教师在备课时和课堂上使用各种数字化资源,深度优化课堂实施效能,同时积极革新备课机制,做到让每一次备课都成为一场小型教研活动。”杨林中学负责人介绍。

IMG_0083_副本.jpg

从学校负责人了解到,如今,学校教研室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每天都能看到教师们带着精心准备的个人备课方案齐聚一堂,通过“主备课人说课+集体研讨+AI赋能”的新型备课模式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先由主备课人阐述教学设计思路,再经同组教师智慧碰撞形成优化建议,随后借助AI技术智能生成课件,最后全组教师对课件进行“深加工”。目前,该校已将这一创新模式申报省级课题研究。

编辑:吴瑞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