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梁天胜)“坚持早晚刷牙,进两格,不按时完成作业,退三格……”3月24日,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中心小学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正在玩跳格子游戏。学校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入教育实践,以健康第一为育人核心,构建起“红色文化+体教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
“铃声一响,教室清场”成为大石桥乡中心小学的独特风景。面对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课间时长的硬性要求,学校立下“三不铁律”:不挤占、不压缩、不敷衍。通过精准拆分课时、优化教学节奏,确保每天7个课间15分钟不打折,大课间30分钟风雨无阻。
“bpmf,跳向知识岛!dtnl,跨越智慧河!”课间铃声刚落,教学楼前彩绘的拼音跳格子区已跃动起欢快身影。这种将声母韵母融入传统游戏的创意,让知识学习变得轻盈灵动。
四年级学生杨昕昕边跳边笑:“现在记拼音像通关游戏,跳着跳着就会背了!”教师们更开发出数学口诀格、英语单词格等系列玩法,让15分钟课间成为移动的微型课堂。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操场便化作绳艺秀场:单摇竞速如疾风闪电,八字穿花似蝶舞翩跹,30人长绳接龙更显默契协作。体育教研组研发的“三级九段”跳绳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值得称道的是,学校将红色故事融入花样编排,《飞夺泸定桥》《长征组曲》等主题绳操,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
当滚铁环的清脆声响回荡校园,老教师们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童年的声音!”学校精心复原十余种传统游戏,打造出“年代游戏体验带”。铁环竞速赛、陀螺持久战、沙包攻防战不仅锻炼平衡协调能力,更在代际传承中架起文化桥梁。六年级的留守儿唐小林(化名)在日记里写道:“原来爷爷说的打陀螺比手机好玩是真的!”
在江华大石桥乡中心小学,课间不再是被切割的碎片时间,而是教育的延伸舞台。当孩子们的笑声与铃声交织,当传统游戏与现代教育碰撞,一所乡村小学正用最本真的方式,书写着“健康中国”的基层答卷。
据悉,坐落于江华的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是一个深植红色血脉的育人摇篮。这里的一砖一瓦浸润着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底色,一代代师生传承着“立志、勤奋、求实、创新”的红色基因。在校长陈明江的带领下,学校以让孩子们身心同步成长为目标,将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转化为现代教育中的实践力量,让红色信仰与健康理念在校园同频共振。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