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扎根司城村百日:以“艺术星火”点燃乡村振兴燎原之势——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工作纪实

2025-09-04 08:35:20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驻永顺县司城村工作队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供稿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驻永顺县司城村工作队)百日耕耘,是种子破土的蓄力;百日深耕,是星火燎原的序章。盛夏的老司城,青山叠翠,土司遗址的石墙在阳光下泛着历史的光泽,也见证着一场关于艺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2025年5月27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第三轮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百日来,这支由曹志超任队长兼第一书记、何锦和李庆为队员的队伍,以党建为笔、文化为墨、民生为纸,在武陵山深处绘就了一幅“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红色根基”

工作队入驻首日便与村“两委”约定:以“书记讲给党员听,党员讲给群众听”为纽带,建立党建引领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百日里,第一书记曹志超带头讲党课3次,创新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组织党员观看教育片、微党课宣讲2次,带领200余名党员群众参与主题实践。“七一”期间,为50年党龄老党员颁发纪念章,向60岁以上党员发放慰问品,新发展预备党员1名、确定发展对象1名,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

更令人振奋的是,工作队主动对接永顺县司法局,推动司城村申报第十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目前已通过县级推荐公示。“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曹志超说,通过规范“三会一课”、优化队伍结构,村“两委”班子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这恰如百日里破土的新竹,根系向下扎得更深,枝叶方能向上长得更茂。

民生为本:破解“急难愁盼”暖民心

“百日脚步丈量,方知民生温度。”驻村百日,工作队的足迹遍布司城村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脱贫户及一般农户400余户次,为20户重点群体(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特困对象等)建立专属帮扶台账;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谢圃片区移动信号弱问题,多次对接中国铁塔公司,推动300万元通信基站项目纳入2026年建设计划,未来将彻底解决通讯难题。

“黄桃滞销不用愁,工作队帮我们卖!”8月黄桃成熟季,工作队提前谋划直销平台,截至8月6日已帮助农户售出1470斤,创收7000余元。此外,他们还组织“探秘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游活动,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让文旅融合成为富民新引擎——这正是“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生动注脚。百日里的每一次奔走,都化作村民脸上的笑容。

1-2.png

文化铸魂:千年土司遗址焕发新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的所在地,司城村曾面临“守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境。工作队充分发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专业优势,让艺术成为激活文化资源的“金钥匙”。

7月,30余名师生带来12天艺术支教,舞蹈、绘画、声乐课程让60余名山村孩子第一次登上舞台;7月17日晚,“翩跹湘西·司城蝶韵”文艺汇演在司城村万马归朝·土司大营音乐广场上演,村民与游客共同见证这场文化盛宴。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接待吉首大学调研团队,指导完成的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司城村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被北大核心期刊《南方农机》采用;8月26日,第九届世界摄影大会300余位国际摄影师走进老司城,工作队深度参与国际摄影大会的筹备工作,协同村“两委”精心组织接待流程,向世界展示土司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如百日里破茧的蝴蝶,千年土司文化正以崭新姿态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1-3.png

项目提速:三大工程点亮乡村未来

“百日攻坚,实干为先。”工作队统筹100万元省派衔接资金,推动三大民生项目落地。道路安全提升工程:整修垮塌道路110米,新建保坎115米,硬化户间道25米,消除2处安全隐患;全域亮化升级工程:安装400余盏太阳能路灯,17个自然寨夜间照明覆盖率从不足10%跃升至95%,惠及1800余人;产业配套工程:建设230平方米农产品集散点,为黄桃、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这组凝聚百日心血的规划,从需求调研到方案打磨,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需,以匠心雕琢蓝图,让每一个民生项目都成为扎根泥土、孕育希望的“幸福种子”。正如百日里破土的新芽,虽未抽枝展叶,却已在司城村的土地上积蓄着拔节生长的力量——静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终将点亮乡村振兴的璀璨未来。

1-4.png

防汛一线: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暑期强降雨,工作队与村“两委”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他们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3户6人,驻地变身临时安置点;组建3支巡查分队,24小时监测河道和地质灾害点,累计巡查100余次,实现“预警零死角、转移不漏一人”——这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百日里的坚守,守护了万家灯火的安宁。

1-5.png

身份转变:从个人成长到振兴担当

曹志超:从农村走出的他,对乡土有着天然的眷恋。初到老司城,老支书向老、村民彭大爷和村干彭委员打着手电筒带他夜访,土家木屋间那句“当心脚下!寨子黑了几十年,老人孩子出行太不便”的话语,让他站在村委前坪仰望星空时暗下决心:要让这片土地亮起来。三个月里,他反复勘测线路、协调方案,推动400盏太阳能路灯(入户灯)项目立项,预计今年12月竣工,用点点灯光点亮村民回家路。在湘西深山,他带着师生“三下乡”办文艺汇演,帮农户直播卖滞销黄桃,操控无人机巡护山林……这些经历让他领悟:驻村帮扶不仅是责任,更是融入血脉的情怀。当国际摄影展镜头捕捉老司城晨曦时,他仿佛看见希望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

锦:从湘西南到武陵山深处,从洞口温塘到永顺司城,从独自前行到组建美好家庭,2025年5月25日在第二轮乡村振兴工作收官前夕迎来订婚之喜,然而仅两天前接到第三轮驻村通知,他毅然选择二度驻村,于5月27日重返司城,以“归队即冲锋”的姿态开启新征程。驻村后他深挖上一轮两年乡村振兴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人”,将养分充足的“经验种子”播撒在司城村的振兴土壤里。聚焦驻村帮扶主责主业,着力强化宣传策划与文稿撰写,用笔尖记录司城变迁、以镜头定格振兴瞬间,让司城故事随着一篇篇稿件、一组组影像传得更远,用坚守诠释责任,以行动续写担当,在司城村乡村振兴路上继续挥洒汗水。

庆:从组织人事部干事、思政辅导员到乡村振兴一线尖兵。驻村后,他迅速转换角色,发挥思政与组织工作专长,走村串户、深入田间,与村民拉家常、算收入、问需求,在一次次促膝长谈中摸透村情民意,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汛期坚守一线巡河查险,用责任与坚守筑起守护群众安全的“防护堤”;精准建立防返贫监测电子台账,动态跟踪管理帮扶对象,确保政策落实“不漏一户”;用心落实“雨露计划”,为困难学生争取教育资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参与文艺汇演,以文化浸润促进乡风文明,用实干践行初心使命。

“百日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长征路上的重要坐标。”百日时光,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艺术点亮乡村。从党建强基到文化赋能,从民生改善到产业谋划,他们不仅带来了项目资金,更带来了“如何用文化资源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思考。正如队长曹志超所言:“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激发‘造血’功能。我们将继续发挥艺术院校特长,让司城村既有‘土司古韵’,又有‘现代活力’。”

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艺术的星火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照亮司城村的未来之路。

编辑:张叶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