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把青春答卷写在乡村大地上——从暑期“三下乡”看湖南职业院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2025-08-28 15:25:36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黄佳莉 王轶诺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本刊记者 黄佳莉  王轶诺)“原来我们的梯田,从天上看起来就像绿色的楼梯呀!”这个暑假,怀化市沅陵县明溪口镇王家坪村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来自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家园探索”为主题,带着村里的孩子使用无人机鸟瞰稻田、大坝和茶山,让孩子们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家乡之美。

image.png

怀化市沅陵县明溪口镇王家坪村村委院内,湖南有色金属职业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正组织当地小朋友们开展文艺汇演

今年七月以来,类似这样的动人场景在湖湘大地不断上演——

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依托,湖南职业院校主动回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组建了数百支师生志愿服务团队。他们深入一个个村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在广袤田野间书写了自己的青春答卷。

专业赋能:既送服务,又送“种子”

开展旧房安全隐患知识科普,引导孩子们动手组装传统鲁班锁玩具,分享现代装配式建筑演示视频……近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建设学院“心翼护航·里溪夏乡行”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邵阳市新宁县崀山镇里溪村,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堂。

“看,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这就是装配式建筑的魅力!”在科普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宇文天通以鲁班锁和“搭积木盖房”的案例,带领孩子们探索“未来建筑”。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对建筑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课后,还有不少孩子围着成员们争先恐后地提问。

“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作为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学校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这次活动不仅用建筑安全知识为里溪村的留守儿童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科技与安全的种子。”实践团的指导教师张孜航表示,他们将在周边乡村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方式,推动绿色建筑理念在乡村的普及传播。

既送服务,又送“种子”。这个暑假,湖南职业院校纷纷以专业优势助推当地发展。

6月29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金谷兴农服务团来到怀化市会同县,为当地的农户们“把脉开方”。针对农场的种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服务团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土壤改良、种植品种优化、科学施肥等方面,为农场主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特别是针对农户们普遍反映的病虫害困扰,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诊断”,给出了科学的防治方案。“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与地方农业生产的合作,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学院团总支书记陈攀杰说。

将目光从雪峰山脉的西部转至东麓,在这里,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镇龙洲村迎来了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实践团队。利用假期,团队实地考察了县级双季稻产业示范基地,详细了解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开展食药文化传承等系列主题科普活动,服务村民300余人次。同时,学校还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师生为当地农户提供农产品包装设计优化建议,协助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同样是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科技学院“光合行动”志愿服务团则深入郴州资兴市蓼江镇蓼江村,开展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普及。“利用无人机进行稻田施肥操作,只要2小时就能完成10亩(每亩约合666.7平方米)稻田施肥,不仅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数倍,还可以实现肥料的均匀喷洒,避免漏施、重施问题。”志愿服务团的青年学子蒋鹏向村民们热情地介绍道。

文旅融合作为连接乡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通道,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瞄准这一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之子”实践团来到浏阳市小河乡,围绕浏阳蒸菜的“减油减盐”健康化改良开展专题实践,探索打造“吃在小河”的当地品牌;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的师生们手把手地帮助村民学习短视频技能,累计发布23条乡村主题视频,浏览量超5万次;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普绘花溪”实践团深入常德市鼎城区花岩溪调研,并针对当地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空间关联与功能衔接、游客体验较为单一等问题,为多个景点制作推荐视频及周边旅游路线图,构建“吃住游一体”产品矩阵,直播间超过7000人同时在线观看,点赞数量破10万……

从湘北洞庭湖畔到湘南五岭大地,从湘西武陵山区到湘东罗霄山区,一支支来自职业院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各地,在乡村振兴的大图景中留下青春身影。

聚焦难点:暖了乡村,热了民心

7月26日傍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三塘村的灯火渐次亮起。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湘遇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的队员们带着一沓沓便民服务卡,与学院驻村工作队老师并肩走在村道上。他们挨家挨户,将一张张寄托着“服务到家门口”承诺的卡片,张贴在村民家门口的显眼处。卡片上清晰印着驻村工作队三名老师的姓名、联系电话,并详细列出政策咨询、生产帮扶、生活求助等八大服务事项。

这小小的卡片,当晚就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服务队刚结束走访,孟队长的手机就响了。电话那头,村民向大爷急切地问道:“孟队长吗?我是老向!我听人说驻村干部能帮忙卖黄桃?”孟队长立刻记录下向大爷家的黄桃产量,承诺尽快联系销路。

向大爷遇到的难题在三塘村很普遍。村里的老人几乎都用着功能简单的老人机,把联系方式记在易丢失、字迹模糊的小纸条上。不少村民怕麻烦、怕说不清,每每遇到电器小故障、农产品没销路、不了解新政策等问题,干脆选择搁置,让小困难成了“老大难”。这张便民卡就是村民家中玉米遇病虫害、老人不懂养老金如何领取、家电需要维修时的“指南针”,确保村民们的诉求有处说、难题有人管。

村民心中的“急难愁盼”,就是湖南职业院校“三下乡”的“行之所向”。聚焦乡村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青年师生在做好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让“三下乡”社会实践暖了乡村,热了民心。

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儿童的成长亟待关注。为此,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信号灯”实践团,32名师生志愿者聚焦乡村儿童成长需求,奔赴衡阳市岳屏镇山林村开展“七彩假期志愿行,情暖童心助成长”主题实践活动。

“我画的是会飞的高铁,能带着爸爸妈妈回家!”在“我的中国梦”主题绘画现场,“信号灯”实践团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将内心美好愿望画在帆布袋上,用艺术勾勒梦想轮廓。团队还捐赠了20套绘画工具和图书,发起“美育结对”计划,组织学院学生与留守儿童建立长期书信联系,通过线上辅导持续播撒艺术种子。


image.png


来自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信号灯”实践团的学生们指导村里的孩子们体验无人机操控

针对乡村传统文化式微,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传承的现实问题,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奔赴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高椅古村,探访当地著名的竹竿舞、剪纸艺术、竹根雕刻艺术传承人,将高椅古村的剪纸文创、手工腊肉、古树茶等特色产品整理分类,在古村百年戏台前搭建起简易直播间;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们走进湘潭县石鼓镇,围绕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油纸伞”的传承与创新开展走访调研,并与石鼓镇相关负责人研讨了3D打印等新技术与油纸伞产业融合的可行性等问题……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星火智绘·乡韵逐梦”社会实践团关注到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精神生活匮乏的问题,他们来到湘潭县排头乡双联村,为村里的20余户留守老人拍摄肖像照,送去温暖和陪伴。78岁的王大爷特意换上了压在箱底的新衣服,努力挺直腰背:“活了快八十年,这辈子没拍过几张像样的照片。”快门按下,老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村里60岁以上留守老人占比近30%,子女多在广东、浙江务工。”湘潭县排头乡双联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照片是老人与远方子女的情感纽带。而学生们坐下来陪老人聊天的两三个小时,比10张照片都珍贵。”

实践育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教育不仅在校园、在书本、在三尺讲台,也在基层、在家乡、在田间地头。对湖南职业教育人来说,暑期“三下乡”活动正是实践育人的生动课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暑假,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社会实践团踏上了红色精神追寻之旅。在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泛黄的受降文献、复原的受降场景、抗战时期将士们使用过的武器与信件,以及墙上密密麻麻的抗日英烈名单,生动还原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和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胜利时刻。“这面墙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民族的脊梁。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实践团成员钟炤光说,“这些‘红色丰碑’,就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image.png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护苗筑梦,双龄护航” 社会实践团队 44 名师生奔赴益阳市安化县冷家嘴社区开展服务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怀化市溆浦县和平村,开展了涵盖红色教育、科技科普、技能培训、民生服务等多维度的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首站便抵达溆浦县向警予纪念馆。在这座红色教育基地,队员们参观了向警予生平事迹陈列室、故居,学习了珍贵文物史料,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向警予同志的革命历程。从年少求学的理想萌芽到赴法勤工俭学的思想转变,再到投身妇女解放运动的英勇实践,向警予“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品格深深触动了每一名成员。在互动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刘艺熙感慨道:“我们要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使命。”

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把青春答卷写在乡村大地,正是湖南职业院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共识。伴随一系列活动的推进,越来越多青年学子将自身成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

七月骄阳照耀下的湘西州泸溪县达岚镇五德村,千亩梯田绿浪翻滚,焕发着勃勃生机。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湖南开放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宴国、带队教师兼分团委书记田泉以及由专业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这片武陵山区的沃土。

在五德村村委会前的党旗下,田泉正组织学生党员分工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这已是她连续第十年率队奔赴“三下乡”一线。从2014年首次带队时背着药箱为村民送医送药,到如今聚焦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与实践服务,田泉的足迹遍布湖南多个县市的偏远乡村,累计带领328名青年学子在田间历练成长。

“三下乡活动,是我们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的关键一环,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平台。”田泉欣慰地指着正在田间调试智能设备的学生胡博政说,“一批批像小胡这样的年轻人,在课堂上是技术尖兵,到了乡村一线更能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党带团,团带青年,其核心就是要引领青年在实践中理解时代使命,真正读懂‘国之大者’。”

扎根乡村沃土,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湘西州凤凰县两林乡苟拐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走访过程中,针对苟拐村服装工坊绣娘群体“好物卖不出”的困境,志愿者以实用场景为切入点,将“绗缝”“充绒量”等术语配以苗语释义,通过反复教读强化其记忆。同时,团队开展订单沟通模拟教学,指导绣娘用普通话自信表达:“我们手工填充的羽绒,均匀又保暖,这是苗乡的老手艺。”该团队还入选了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

“推普不仅是教几个词语,更是要让村民敢说、会说、爱说普通话,真正用语言打破沟通壁垒。”团队志愿者周心雨表示,“我们想探索‘课程教学+入户辅导+需求建档’模式,形成有针对性的推普方案,为后续常态化服务打好基础。”

在泥土中生长,在实践中淬炼。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湖南职业院校青年学子正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昂扬姿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编辑:张叶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