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OpenAI发布的最新产品“作为世界模拟器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再一次震惊世界。它可以基于提示词文本生成逼真且稳定的视频,虽然存在不少违背物理规律的细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人工智能领域又一次颠覆性创新。
在教育领域,我们对智能技术的融入既充满憧憬,又感到迷茫,甚至有些恐惧。面对AI这样的“双刃剑”,我们有些准备不足。一方面,当前的厂商依托新技术,迅速形成服务产品,往往对技术的先进性和教育融合的深入性有些夸大;另一方面,众多的办学主体,包括管理者、师生,对技术体系的敏感度和能力准备尚不充分。政府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教育治理新问题,诸如安全、伦理、应用、环境、法律等,尚需要时间实现治理能力的提升。不管怎样,技术进步给整个教育系统都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周期的复杂过程,技术进步对教育教学自然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昨天的大模型能生成文本,实现语言的自然交互,今天的Sora能实现视频生成,促进情境化的学习,或许明天的脑机接口能重塑人机交互,但这些影响都是外显层面的。深层次的冲击是智能技术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新型交互模式下,人的认知规律还是不是纯粹的生理学和心理学问题?教育场景中引入技术主体后,教与学的规律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语言的工具属性弱化进而凸显了其文化载体特性,我们的语言学习是否需要发生变化?智能体部分取代人类职业后,人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目前都还没有清晰答案,需要我们在技术环境下大胆开展理论创新,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对传统教育体系边破边立。而破哪些,立哪些,需要我们从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加以考量。
从短期来看,Sora代表的是新的资源建设和应用发展的方向,既有的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体系将受到最直接的冲击,这一点毋庸置疑。AI赋能“文本+视频”的输出,使学习资源成为应有尽有的个性化体系,以简单认知为目标的学习内容将越来越便捷、快速地生成。在Sora出现之前,我们在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导向下,往往采用大数据技术将学习者和学习资源标签化建模,以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两者的科学匹配和个性化推荐,从而使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伴随式的评价得以发生。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人与资源发生的,而Sora本身有潜力成为所有资源的集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在互动中不断调整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Sora首先是在学习资源层面对教育行业带来影响。
从中期来看,学习模式的变革成为技术促动的焦点。传统意义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学生、媒介、资源等教学结构主体的相互作用下。我们一般将媒介、资源组成的物化教育技术体系和前述相互作用的模式、策略、方法所组成的软性技术体系,一起概括为教育技术,期待利用教育技术促进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双重提升。每一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进入到教育领域,如近年来的MOOC、元宇宙等,往往会让我们畅想技术进步下教育的革命性跃迁。意外的是,虽有百花齐放的亮点凸显,但从整体教育发展中,我们又觉得变化不大,依旧是“新瓶装旧酒”。炫丽的物化技术体系下,包装的还是传统的软性技术体系。换句话说,信息技术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而将这种可能性落实到具有可操作性,并从模式、策略、方法上融入现代教育教学,才是未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心。围绕着快速个性化生成的学习资源,探究式、协作式、问题解决式等AI支撑下学习场景的生成,将是探索的重点。而基于这类场景创新教与学模式,将成为教育行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简单的知识传递将更多依赖智能体的作用,教师的教学重心将逐渐转移至技术支持下诸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从长期来看,在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中,整体劳动力市场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体系和家校社一体化、多维空间融合的教育形态,都将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更新。此时,智能技术体系将迫使我们转变人才培养的既有观念,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话题将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讨论和建构。此时,不管是学习还是教学,都将被重新定义。学习者和教师的主体内涵都将在技术视角下被赋予新的含义,教育学将融入智能技术,构建起新的理论和规律体系,教育行业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也将重新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新体系。
总的来说,从ChatGPT到Sora的发展,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技术突破对教育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最直接的表现是既有教育系统中特定要素(如内容)的生产力跃迁,在不断迭代中将逐渐形成新的教育生产关系,最终在大浪淘沙中构建起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理论和系统。这是一个理论、技术与实践不断循环迭代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困难,但必将成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编辑:刘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