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经天 摄影 余欣泽
沅水之畔,有一所农村学校,桃源县剪市镇中学。
剪市镇中学,有一个朗读团队,郭云兵和他的“沅水童声”。
“哪怕只有一个孩子跟我学习朗读,我都会继续坚持做这件事。”
今年,是郭云兵成立“沅水童声”朗读团的第10年。聊及这事,郭云兵有说不完的话。而这一切,得从2012年,他自己学习朗读开始——
“最初是为了把课上得更好。”身为语文教师,郭云兵认为语言是课堂的灵魂,“如何让课堂更精彩,既要老师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得学生配合,从课文、课堂中产生情感共鸣。”于是,他想从朗读环节着手。
但郭云兵知道自己的普通话并不算好,所以,他通过网络找到一个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视频在课堂播放。那堂课的效果出乎意料,甚至有孩子带入情感,流下了眼泪。
“这是我坚持朗读、带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原因。”郭云兵这一坚持,便是10年。
“善于学习,做事不服输”,是郭云兵的自评。从决定学朗读起,他就想方设法找资料、请教专业人士,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并尝试培养学生。
“一开始,家长们不太支持,觉得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几经劝说后,终于有5个孩子愿意跟随郭云兵学习朗读。
尽管人数少,但他们带给郭云兵的力量却很大。“当时县里还没有权威的朗读平台,也没有适合小学生朗读的范读作品集,我就将一至六年级所有语文课本中那些情感深厚、故事性强的文章全部做成朗读视频。”除此之外,郭云兵还学习了剪辑音视频、编辑微信公众号等技能,并自掏腰包买了一套录音设备。
小小旧旧的公租房,一台电脑、一个收音话筒、一台手机,组成了郭云兵的“工作室”。每天下班后,他就坐在这里,带领学生进行夜读训练,对每一个人交上来的朗读作品进行文字点评。在指导之余,他自己的学习也不曾落下。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郭云兵被推荐加入由中国传媒大学郑伟老师创建的全国朗读群。在这里,他巩固基础知识、学习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群里每天推送的优秀作品慢慢成了孩子们的“素材库”。“这些文本选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具有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孩子们经过认真分析文稿、背稿,一步步理解作品内涵,再完美地展现出来。”郭云兵说,实际上这一过程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情感领悟力和朗诵、阅读、写作等多种能力,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2016年,桃源县开始组织各类朗读比赛,剪市镇中学的孩子总能捧回第一名的奖状,当然还有书包、文具等奖品。其他孩子别提有多羡慕了,渐渐地,更多人提出想加入朗读团。从这一年起,郭云兵开着自己的面包车,载着孩子们,奔赴各地参加比赛。他们也很努力,获得不少县级以上的奖励,甚至捧回国家级金奖。
“学校小学部共有400多个学生,其中7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的过于内向、自卑,经常红着脸、低着头,不敢表达。”在学校校长李建华看来,朗读是不受条件限制、适合农村孩子的一项兴趣爱好。“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沅水童声’已成为学校特色。从2019年起,学校将广播室改造成‘沅水童声’播音室,并开辟了每天半小时的午读时间,从前一天的夜读中选出最优秀的孩子当小老师,给全校学生带读。不少语文老师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指导老师的主力军。”
目前就读于桃源县第一中学的涂诗涵是早期跟着郭云兵学习朗读的学生之一,多次获得省级比赛金奖、银奖。“加入‘沅水童声’前,我还是个个头瘦小、胆小怕事、自卑孤僻的小女孩。一次次磨炼、上台后,我慢慢变得自信开朗,从当众朗读紧张发抖到现在散发自信、眼里有光。”涂诗涵说,曾经的自己仿佛处在一个有阴霾的世界,“沅水童声”就像一束微光,引领着她朝前走。后来,微光变成一道光亮,再后来,就成了一片光芒,自己也融入了其中。
如今,剪市镇中学将“沅水童声”与家校共育结合,探索着亲子共读、亲子互相写信、讲故事等活动。桃源县也始终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桃源,向全县各校发文学习“沅水童声”经验。
从1人,到5人,再到现在的一群人,“沅水童声”响彻校园内外。“我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特别优秀,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让‘涂诗涵们’从中受益、全面发展。”郭云兵说。
(校对:吴秀娟)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1月B刊总第1260期
编辑:刘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