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德育研究员周慧老师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老师、家长的大讨论,争议的焦点,是体育老师适不适合当班主任。原来,周老师发现,有家长在网络上诉苦,孩子所在的学校新学期有一个变化——全校所有体育老师都被安排做了班主任,一位足球专业的体育老师,就成了自己孩子的班主任,让她很惶恐。(9月6日《潮新闻》)
由“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引发的话题争议,并非始于今日,但数年过去了仍能激发起人们的讨论兴趣,足可说明相关偏见仍有市场。值得欣慰的是,面对有足球专业的体育老师任班主任的新闻,负面声音并不占主流,相反却不乏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意见,有网友提出“建议全国推广”,或更反映出人们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成教育常态的理解与企盼。由此引申讨论,更有助社会对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理性认知。
认可由语数英“主科”老师担任班主任的传统认知,或起源于小学课程少,语数英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多的现实背景。这既有助提高学生的课业成绩,也方便老师与学生交流和班级管理。随着学生的课业增加,高中阶段和大学校园就未必如此单一。由此解读人们质疑“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既有挥之不去的“考试”情结,也有对体育和体育老师的轻视与偏见。
常言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教学实践中,由担任什么学科的老师出任班主任,往往会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关注和学习。这或缘于 “班主任效应”。一是有机会。除课堂教学外,班主任可利用晨读、自习等时间对所教学科“开小灶”、见缝插针;二是有威严。班主任负有管理班级之责,学生对其怀有天生的“畏惧感”,自然也会对其所教学科上心和用功。这或可构成学生家长普遍认可语数英老师担任班主任的主要诱因。
不过,只认可“主课”老师当班主任是一种偏见和误区。教育部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据此解读,能够拥有当班主任资格的,当为对学生的师德、爱心、责任感与亲和力,与担任什么课程、主课还是副课并无半毛关系。
质疑“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折射不拿体育和体育老师当回事的轻视与偏见。在一些人看来,体育课程可有可无,可随意被占用,体育老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诚如坊间调侃:“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无疑是误区,甚至是“老黄历”。事实上,体育不仅在“德智体”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且更具“健康是1,其余为零”的极端重要。面对“小眼镜”、“小胖墩”、“豆芽菜”居多已成小学生之忧的当下,轻视体育、忽视健康更不可取。
有人以车间主任比喻班主任不无道理。体育老师任班主任,可利用自身特长组织开展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活动、游戏中完成对孩子人格培养。孩子充满朝气、阳光,会对生活有信心、对学习有兴趣,有益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