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我和我的新时代——非凡十年中的湖南职业教育故事

2022-10-28 10:30:14 来源:湖南教育

《湖南教育》报道 记者 黄佳莉 谭尔豪

打开时光的卷轴,2012—2022年,湖湘大地上写满了非凡十年的辉煌成就。

这十年,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湖南职业教育迎来跨越式发展——从办学规模到内涵建设,从教师能力到人才培养,湖南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湖南成为全国7个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的省份之一;2018年、2021年,湖南因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两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这十年,湖南职业教育战线不负时代、勇立潮头,向世界展现了“智造湘军”的底气与活力——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一批全球瞩目的产业集群背后,都有“湖湘工匠”的身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湘品出海等多个重要战场,都离不开湖南职业教育人的有力作为。

十年征程漫漫,奋斗续写荣光。

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近日走访湖南多所职业院校,倾听了广大师生亲历的动人故事。本期,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读懂湖南职业教育十年来的非凡巨变,见证湖南职业教育人在新时代感召下赓续前行的坚定信念。

故事一:90后“新工匠”的追梦坐标

“十年来,在技能竞赛上取得成绩是我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这些都要感谢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并提供了这么多的竞技舞台让我们施展拳脚。现在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我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希望我的学生也能成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科技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吴检

和大多数同龄人比起来,1994年出生的吴检在这十年的成长格外耀眼:22岁获得湖南省“十行状元”称号;24岁成为湘电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并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6岁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我的成长得益于职业教育,也得益于这个技能改变命运的好时代。”2013年,吴检从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成为湘电集团的一名普通数控铣工。从此,这名90后“新工匠”便踏上了匠心追梦之路。

0.001毫米,这个数字记录了吴检在追梦路上挑战的精度。

0.001毫米意味着什么?它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75,一般人很难用肉眼察觉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这就是2016年,吴检在湖南省“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竞赛数控铣工技术比武中遇到的难题。选手们要在6个小时内,通过数控铣床将几块重达数千克的方形钢铁加工成精度达0.001毫米的工件。

比武那天,参赛的都是全省的一流高手,还有人曾经在全国甚至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照理说,吴检几乎不可能有取胜的机会。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硬是力压群雄,一举夺魁,拿下湖南省“十行状元”的称号。

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在高标准的工作要求面前,吴检不断挑战数控加工的极限,并在休息时间继续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研读了十几本专业书籍,光是读书笔记就有十多万字。”吴检回忆说。

2018年,吴检在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湖南选拔赛中夺得数控铣项目一等奖,被湘电集团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到达了这个专业的职业资格顶峰。而这个过程,常人一般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

众多荣誉加身,但吴检依然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同一个零件,我希望可以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加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工艺方法,做出让人竖起大拇指的产品。”吴检暗暗下定决心。

怀揣着对创新的满腔热情,吴检自学了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与操作。后来,湘电集团还专门为他设立“吴检创新工作室”,委派他参与多项模具工装研制及国防重点产品的加工制造。每年,吴检都会带着自己的创新团队进行20多项技术攻关和创新,节约创效数百万元。

640.jpg

(吴检在一次次0.001毫米的挑战中追求极限)

3个小时,见证了吴检将技能本领传承给更多“新生代”的担当。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强没有用,只有影响更多的人,‘湖南制造’的招牌才能越来越亮。”2021年2月,吴检作为高技能人才,被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引进。从“新工匠”到“新工匠之师”,他的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高光时刻。

在学校的实训中心,吴检和备战技能竞赛的学生常常一待就是一天。面对零部件多、工艺要求高、加工时间紧的赛题,吴检给学生细致剖析要求,理清步骤,指导学生改进、优化加工工艺,让编程时间和加工时间最大化重叠,学生的作业时间也从过去的8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3个小时。

“教会学生怎么做,比自己动手做还要难,更需要耐心。”吴检坦言,每天打交道的对象从零件一下子变成了学生,这其中的身份转变之难,让他在刚开始任教时吃了不少苦头。

“在一线工作更多的是关注技术难点,但在学校教学,必须将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简单化,把课上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因材施教。”吴检笑着告诉记者,当老师要花费的功夫,可不比当高级技师来得少。

王扬智是吴检进入学校任教时带的第一届学生。和王扬智接触没多久,吴检就发现这个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他便在日常教学中对王扬智多留了份心。

“你对数控加工有天赋,做事也很认真,何不参赛试试?”一次课后,吴检找上王扬智,劝说他加入训练队。王扬智一下子来了兴趣,跟着吴检刻苦练习了一年多。

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赛的前一周,王扬智却突然打起了退堂鼓。“训练实在是太苦了,最后能得到什么结果也说不准。身边的同学都去实习了,只有我还在这里两点一线地训练。”重重压力之下,王扬智几乎丧失了信心。

“如果现在轻易放弃,就永远都不会成功。哪怕最后没有得奖,你也学到了技能,这就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财富。”吴检一次次地找王扬智聊天,又“搬”出自己的恩师陈常然一起来做思想工作,终于打开了王扬智的心结。在随后的竞赛中,王扬智拿下数控综合赛项二等奖,并在毕业后入职湘电集团下属的一家军工企业,真正通过技能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十年如一,奋发向上,则是时间在吴检身上打下的宝贵印记。

“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基石。每一个车轮,每一个螺丝,都需要通过数控设备加工出来。”在吴检看来,自己从事的专业不仅光荣,而且至关重要。

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2025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要从33%提升到64%,并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列为“加快突破的战略必争领域”。在政策推动下,先进制造业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时代向前发展,我们能做的,就是向着梦想奋力攀登,将青春的‘小我’投入强国的‘大我’之中。”吴检说。

从一名普通的技工到高级技师,再到接力培养新生代工匠的青年骨干教师,吴检追梦路上的每一个重要坐标,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十年追梦的同时,吴检也见证了学校经历的巨大变化。

“我们实训设备以前的人机比例是10∶1,现在是3∶1,甚至是2∶1,而且全是新引进的设备和软件,能直接和企业生产线接轨。”吴检欣喜地赞叹,“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正越来越‘吃香’,越来越有前途。”

故事二: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育人育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我将和学校青年教师一起,紧跟湖南先进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持续擦亮‘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亮丽名片!”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吴晓中

在俄罗斯度过的那一年,王磊至今难以忘怀。

王磊毕业于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20岁的他和同学胡帅禧远赴俄罗斯,担任三一集团在当地的服务工程师。

“越往北走,身上穿的衣服就越厚。风雪刮起来,只知道前后左右,分不清东南西北。最冷的时候,气温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哪怕是戴着手套,手指都会止不住地发抖,更别提拿扳手了。”王磊告诉记者。

由于大型机械一般都是在野外作业,王磊和同事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时,只能在远处点上火堆,把手烤暖后再去工作。等到实在冷得受不住了,再回来烤一会儿火。就这样来来回回,以前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的维修作业,往往得花上一个小时才能完成。

让胡帅禧印象更为深刻的,则是没日没夜地赶路。俄罗斯幅员辽阔,常常要坐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到达目的地。不仅如此,当地还有一些随处可见的小毒虫。“只要稍不留神被咬一口,就会疼上好几天。”胡帅禧说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好几次觉得难熬的时候,王磊和胡帅禧都会想起老师吴晓中。

吴晓中是湖南省第一批全液压挖掘机操作手。1980年,高中毕业的他通过招工,干起了挖掘机操作与维修保养的工作。那时候的国产挖掘机远远比不上现在先进,吴晓中要和另一名师傅坐在挖掘机里共同操作,才能控制设备精准完成任务。一天八九个小时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640 (1).jpg

(吴晓中正进行挖掘机操作教学)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对外开放范围的逐步扩大,外资品牌挖掘机开始大量进入国内,一度占据95%以上的中国市场,国产挖掘机却渐渐无人问津。

“和国外设备比起来,国产挖掘机虽然质量不错,但小故障确实不少,运维起来效率较低。”当时,吴晓中既羡慕又无奈,“要是我们自己的挖掘机也能做成那样,甚至超过国外的机器就好了!”

就在吴晓中忧虑之时,2000年,三一集团正式开启本土挖掘机研制之路。之后几年,三一集团在挖掘机的研发和销售上捷报频传,逐渐引起业界的关注。

“这可是我们民族挖掘机产业的骄傲!”吴晓中的精神为之一振。2006年,得知三一集团创办的职业学校在招老师,吴晓中便下定决心进入学校从教:“建设祖国不仅需要我们自己的挖掘机,也需要我们自己的挖掘机技术能手。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一身的技能本领传承下去!”

初入学校,吴晓中面对的是一群整天闹腾的“毛头小子”。个别不服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打闹起来。吴晓中就追在他们后面天天念、时时劝,终于慢慢走进了学生的心。

当然,要想把学生教好,光有耐心还远远不够。为了让学生对看上去有些枯燥无味的技能练习产生兴趣,吴晓中又琢磨起了“新型教学”——

2009年,吴晓中在课堂上驾驶着挖掘机“跳舞”,一下子吸引住了全班学生的目光:“原来学挖掘机还能这么好玩!”

“想用挖掘机‘跳舞’,就得让铲斗、斗杆和大臂同时动作,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吴晓中趁热打铁,反复教导学生进行训练,“只要把这些复合动作协调好,挖掘机还能用来点烟花、捡硬币、切西瓜,甚至是写毛笔字呢!”

而在胡帅禧等人看来,他们从吴晓中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精气神。

“相较于吴老师当年操作的挖掘机,这十年来,我们的国产挖掘机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的挖掘机,不仅只需要一个人进行操作,而且更加智能、环保、高效。”胡帅禧告诉记者,“但即使是再精妙的机器,也需要技艺高超的一线人员来操作和运维,工匠精神的意义就在于此。”

胡帅禧始终记得,有一次,吴晓中带着他和王磊等一班同学修理SY135-9挖掘机,由于这款机器产量很少,市面上没有相应的图纸,维修一时间碰了壁。吴晓中就靠着到处找来的几张同款机器实拍图,把相关零部件一个个试了拆、拆了试。加上大家平常还有课,他们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才把这台挖掘机修好,但吴晓中从没有抱怨过。

“工程机械是一个复杂精密的整体,有时候出现的故障会涉及好几处零部件。哪怕是再厉害的老师傅,也会遇到需要反复试错的情况。”胡帅禧说,吴晓中趴在满是油渍的机器上一次次掏出旧黄油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最令胡帅禧自豪的是,一次连夜帮俄罗斯的客户维修完设备后,对方激动地频频竖起大拇指,不停夸赞:“你们中国的产品好,服务更是比其他国家的都要好!选择你们的设备,我们放心!”

进入新时代,三一集团进一步迸发活力,不仅拿下全国挖掘机销量冠军,彻底结束外资品牌长达数十年的垄断局面,而且向着世界市场不断发起冲击。俄罗斯、老挝、加纳、英国……三一集团的挖掘机卖到哪里,一批批像胡帅禧这样从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和学员就跟到哪里。

2019年,三一集团挖掘机销量跻身全球第二;2020年,三一集团挖掘机占据全球挖掘机市场15%的份额,成功登顶!这是中国挖掘机产业历史上第一次站上全球之巅,“中国力量”从零出发,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新形象!

正是在这一年,胡帅禧和王磊突然就理解了吴晓中当年从教的选择,也意识到了自身更重要的使命——把自己一身的技能本领继续传承下去!

两人一致做出决定:“回学校,当老师!”

2020年7月,胡帅禧和王磊进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吴晓中的新同事。吴晓中也一如既往地为他们答疑解惑,带领他们真正成为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在2022年7月落幕的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胡帅禧和王磊在重型车辆维修赛项中分别获得铜牌、优胜奖的好成绩。

“我这辈子从没出过国,但是我带出来的6000多名学生中,不少都随着‘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了全球。”吴晓中说,“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们能让世界都爱上‘中国制造’!”

故事三:“现在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心潮澎湃、备受鼓舞!我深深感受到,中国这十年是相当不平凡的十年,我们学校也在这十年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辈子当个老师,人生无悔!我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继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雷柳青

这十年,是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从“老破小”到“高大上”的十年,也是学校教师雷柳青的幸福感日益增长的十年。2022年秋,他和全校师生一起搬进刚建成的新校区,再也不用挤在原先逼仄的老校区里。

640 (2).jpg

(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大门)

雷柳青的故事,还得从1985年说起。那一年,22岁的雷柳青从湖南省零陵农业学校毕业,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干部的他,被分配到刚刚创办两年的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任教。

年轻的雷柳青踌躇满志地走进学校,现实情况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学校就开设了一个专业,两个班加起来不到100人。校园环境也很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还是和另一所学校共用校舍。”当时,雷柳青教的是农业课,班上学生有的比他年纪还大。每学期开学,班上都会少几个人。到了毕业季,整个专业只剩下不到30名学生。

让人沮丧的是,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很长一段时间,学生总人数都不超过300人,教职工不超过30人。”这让年轻的雷柳青一度产生转行的想法,“感觉看不到未来的发展,非常迷茫。”

1991年,学校终于有了“专属”的校园,但这并没有给招生情况带来太多转变。每年的招生季,就是雷柳青最郁闷的时候。“乡亲们只要听说是中职老师来招生,投来的都是冷眼,甚至有人当着我们的面把招生宣传单扔在地上。”说起当年经历的“冷遇”,雷柳青笑着摇了摇头。

“怎么解决?只能厚着脸皮‘磨’啊。”那时候的雷柳青带领招生小组一入村就住好几天,光讲道理效果不好,他又想了个办法——利用专业所学。给农民传授农业知识、帮忙干农活,晚上就住在农民家。慢慢地,家长们开始愿意坐下来听他介绍。在雷柳青等一众教师的努力下,2008年,全校在校生人数这才艰难地突破千人“大关”。

招生为何如此之难?“关键还是学生毕业后没出路,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就读。”雷柳青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去一位名叫汤拥军的学生家里招生,家长起初不大待见他,他便教家长如何种植木耳,最后才顺利带着汤拥军走进学校。

在雷柳青的引导下,汤拥军学习非常刻苦。三年后,汤拥军顺利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湖南农业大学。消息传到村里后,引起了不小轰动,很多家长主动领着孩子去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报名。

“这种示范效应终究还是个例,但也反映出,要让家长从根本上认可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有好出路。”怎样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必须改善办学条件!”雷柳青得出结论。

一栋行政办公楼,三栋三层楼的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一栋实训楼,一个400米的田径场,校园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单从数据上看,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的硬件不算太差,可从“内核”上看,却经不起“推敲”。

“宿舍的床位加起来不足2000个,田径场是泥沙堆制的。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严重缺乏实训设备,仅有的实训设备也十分老旧。”雷柳青意识到,作为一所中职学校,学校现有的条件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018年,一则让雷柳青倍感振奋的消息传来——学校要搬迁了。宁远县委、县政府决定,为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投入3.69亿元建设新校区!

2022年秋,学校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如今,学校拥有三栋环形教学楼、九栋宿舍楼、一栋学生食堂、两栋实训楼、一座体育馆、一座图书馆,建筑面积达125276.46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3500余万元。学生们终于能在新的400米塑胶环形跑道和标准篮球场、排球场上自由奔跑,学校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眼前美丽大气的现代化校园,让雷柳青既兴奋又骄傲。“这十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雷柳青忍不住感慨。

2012年,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开设了8个专业,共44个班级、1800名学生;而在2022年,学校已经扩充到14个专业,共109个班级,学生总数6344人,今年秋季招收的新生就达3120人!

“从前我们挨家挨户上门招生,靠着帮忙干农活才有人理,现在招生需要控制名额,还有不少人想来‘打招呼’。”其中的酸甜苦辣,雷柳青感受得最为直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我们抓住机遇,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跨越。”雷柳青介绍,近两年,学校学生在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各项赛事中,拿下了5个国家级二等奖,2个省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对于一所农村中职学校而言,这样的成绩相当不易。

“现在就是最幸福的时刻。”雷柳青常和身边的人说,“我成为教师的那年,正赶上我国设立第一个教师节,也就是说,每个教师节我都经历了。”雷柳青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为职业教育奉献着。如今,看着职业教育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看着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崭新的校园,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才,雷柳青感到无比欣慰。

故事四:跨越29年的传承

“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后,我为祖国十年来的飞速发展感到无比自豪,也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掌握更多技能,助力技术创新,向着成为大国工匠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学生 秦尉翔

“儿子,现在你成为我的‘学弟’了!”2022年9月开学季,站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校门口,46岁的秦庆华轻拍着儿子秦尉翔的肩膀,不无感慨地说道。

这是秦尉翔第一次以在校生的身份踏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但在他的成长记忆里,父亲秦庆华曾经多次向他讲述当初在这里求学的故事。

秦庆华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结缘”要追溯到1993年。那一年,初中毕业的秦庆华考入空军航空工程部第二航空工程学校(1998年升格更名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那个年代,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上中专。”秦庆华自豪地回忆,“那时中考总分740分,我是以684分进的学校。”

毕业后,秦庆华顺利进入湖南省进出口总公司汽车修理厂工作。随着国家汽车产业的崛起,专业能力过硬的秦庆华很快脱颖而出,捧上了人人羡慕的技术“金饭碗”。工作几年后,他又开始创业,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乘着政策的东风,秦庆华成功地将公司开到西非。十年过去,秦庆华不仅当起了“致富带头人”,还为西非好几个国家的人民修建了小学和足球场。

640 (3).jpg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停机坪)

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秦庆华一直关注着学校的变化。“尤其是这几年,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加重视,我们的校园更美了,实训设施更先进了,停机坪里的飞机也更多了。”秦庆华时常有意地带着秦尉翔回到学校参观,“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我希望母校这种良好的氛围也能感染孩子。”

“第一次去就觉得特别震撼。”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孩童时期的秦尉翔看到战斗机、轰炸机、对空导弹等一大波“真家伙”,一下子就对这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随着参观次数的增加,秦庆华为秦尉翔讲述的求学故事也越来越多。

“校风很好。”时隔多年,这始终是秦庆华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关键词。“我们班上有40多名学生,每个人都非常上进好学,下了晚自习还不愿意走。老师更是细致负责,只要我们去请教问题,哪怕要解释一两个小时,老师都不会厌烦,一直讲到我们弄懂为止。”秦庆华说。

当时,秦庆华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经山刚刚毕业,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的他很快和学生打成了一片。秦庆华和其他同学都喜欢叫他“山哥”。可一旦对待教学,“山哥”就一改往日亲近的一面,变得格外严肃。秦庆华记得,每次背课文时,他们都要排队去“山哥”办公室挨个过关,“来不得半点假。”

“纪律很严”是秦庆华对学校的另一个印象。“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晨跑,晚上十点半熄灯,熄灯后不能有任何声音;学生要时刻佩戴好徽章,被子要叠成‘豆腐块’……”秦庆华清楚地记得这些“条规”。

除此之外,学校每年还要开展劳动活动周。在那一周的时间里,学校不安排文化学习任务,专门锻炼学生的劳动素养。“有同学犯懒不愿意打扫,觉得这都是小事,‘山哥’就会和我们说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在校期间受到的这些教育,一直深深地影响并塑造着秦庆华。“第一就是要爱国,没有国就没有家;第二就是要肯干,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拥有最大的底气。”秦庆华说,“这是我在学校学到的最重要的知识。”

在秦庆华的讲述中,秦尉翔心里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也变得越来越生动立体。2022年单招季,当秦尉翔身边很多同学还在纠结选择哪所学校时,秦尉翔已经下定决心:“就填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认真的复习准备,秦尉翔顺利通过单招,成为学校2022级理化测试与检测专业的一名新生。

跨越29年,父子二人之间传承的不只是校友的身份,更是对技能创造未来的坚定信念。如今,秦庆华对学校的种种回忆,正一点点清晰地投射在秦尉翔的大学生活中,成为秦尉翔新的成长经历。

“没想到老爸以前经常说的各种‘条规’,甚至包括劳动活动周,学校到今天依然在坚持。”秦尉翔笑着告诉记者,“尽管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老爸口中的大不一样了,但这些好的传统从未改变。”

开学以来,秦尉翔积极上进,不但入选了班委,还进入了校广播站。“不努力不行,身边优秀的人太多了。”在“开学第一课”上,秦尉翔从老师口中得知了这样一组数据: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录取的3500人里,高考成绩达到本科线以上的学生占30.12%;在国内6个省份招生时,学校录取分数线全部在当地本科线以上。“现在学校和老爸当年读书时一样,俏得很呢!”

在今天的湖南,像秦庆华和秦尉翔这样的传承故事正在许多职业院校上演。随着湖南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学子在“大时代”中收获了自己的“小确幸”,也为新征程注入了“青力量”。在非凡十年的时光中,他们的身影如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融汇成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图片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