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教育快讯 > 详情

充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2022-10-18 17:48:3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会特稿】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一表述让来自教育系统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倍感振奋。代表们认为,从现在起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确立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筑牢强国之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回顾10年非凡历程,教育、科技、人才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形成有机体系,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说:“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党代会报告第一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注意到,与以往党代会报告不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对教育工作的谋划,与科技、人才工作放在一起。“这样的变化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作为教育战线代表,我备受鼓舞。”蔡敬民说。

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表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本次报告一大亮点。“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保障,是源源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础。同时,高水平的科技发展体系、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又能极大激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三者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提醒我们,一定要辩证把握三者关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要素活力,扎实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说。

没有教育强国,就不会有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教育系统不仅是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教育还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关键领域、关键行业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深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来自教育系统的代表们表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在新征程中贡献教育力量。

高质量教育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诸多重大创新成果,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大主导或参与的量子信息、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舒歌群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坚持“四个面向”,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强有组织科研,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大平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作为地处东北地区的“双一流”高校,东北大学肩负着东北振兴的时代重任。“我们依托优势学科资源,集聚学校力量,重点发挥院士团队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打造国家级战略平台,在实现传统基础工业转型升级、新兴战略产业迭代引领、新兴与传统工业循环赋能方面迈出新步伐。”党的二十大代表、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说。

布局建设超算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天琴中心……在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看来,一系列创新科研平台的布局,让中山大学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要围绕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

“高校要主动变革科研范式,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以学科优势为基础,研究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布局集成优势平台,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育、研究生招生、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和支持,最大限度汇聚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蔡敬民建议。

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定不移强化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在党的二十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看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应巩固和发扬基础研究优势,开拓和发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厚理”的基础上“拓工”,持续凝练释放跨学科优势,致力于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中担当作为。

数据最有说服力。10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效应更加明显。

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李元元提出,要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工作机制,建立更高水平的校地校企创新联合体;要“破立并举”推动以创新、质量、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更高水平发挥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性。

10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会同科技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组织高校开展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等一系列试点,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

“西安交通大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建立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团队协同、项目合作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机制,不断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的二十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说。

更加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高职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供给了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高等学校累计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7700多万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基计划”累计招生1.8万余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如何更好推动教育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代表们畅所欲言。

要把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使人才培养的地基更加牢固——

“近年来,基础教育不断向育人本质回归。”党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真切感受到基础教育的变化。

在岳阳道小学的课堂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课程当中,学校还推动项目制学习,让学生从小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施—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孩子们的好奇心、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享受到个性化教育。可以说,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让成千上万的特长生、杰出者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越来越雄厚。”褚新红说。

要更加注重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要求。“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大力锻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李元元说。

要更加坚决推动育人模式纵深变革——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着自身的内涵和边界,推动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培养模式等改革是大势所趋。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紧盯产业链条和技术前沿,紧盯社会急需和市场信号,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坚决改变用分数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的陈旧观念,全面推行个性化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说。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