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让“国之大者”成为“行之实者”

————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

2022-05-04 09:43:40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记者 黄佳莉 王轶诺 刘静澜 通讯员 刘朱紫 报道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是黄大年一生的写照。

追溯黄大年的人生轨迹,他用行动甚至生命诠释了何为担当:作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教授,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深耕专业领域的人才。直到2017年1月,黄大年因病不幸逝世之前,他依然心系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

斯人已逝,精神却映照当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就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弘扬黄大年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面对号召,湖南职业教育人握紧接力棒,切实将“心有大我”的精神转化为前行动力。在他们当中,有两支教师团队的身影格外亮眼——

由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黄岩松带领的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二十余年兢兢业业,以大爱情怀和创新思维触达更深层次的民生需求;

由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段树华牵头的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技术教师团队,则在助力国家轨道交通产业大发展中向难而行,为擦亮“湖南制造”名片贡献了“硬核”力量。

对他们来说,所谓“大我”,就是矢志不渝地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笃行“接力”,就是坚定不移地践行为学之心、为事之行、为人之范。

2022年1月27日,教育部认定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将团队创建情况列入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在本次创建活动中,全国共有三十支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光荣入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技术教师团队位列其中。

本期,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两支教师团队的奋进故事——

让“国之大者”成为“行之实者”

——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

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7亿,占全国总人口18.9%——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人口数据,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让全社会“老有所养”,是事关人民生活幸福的“国之大者”。

如何让“国之大者”成为“行之实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长沙民政职院”)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传承黄大年精神,以二十余年的忠诚奉献做出有力回答——

从办好全国高校中的首个养老服务类专业,到率先完成智慧健康养老转型,团队的每一个步伐,都与时代发展相照;

从培养一代代扎根基层的“青春养老人”,到加大适老化产品研创力度,团队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民生需求相契。

秉承一个信念,坚守一份事业。2022年1月,这支团队获得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IMG_2639.JPG

IMG_2473.JPG

心系“国之大者”,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在埋头苦干

甘坐“冷板凳”,常怀“热心肠”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黄大年对国家许下的铿锵誓言,也是这支团队矢志奋进的强大动力。

1999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即将持续攀升。

就在这一年,长沙民政职院先行先试,在医学院开办了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做好人才培养,正是我们立校的根本。”校长李斌说起学校设立这个专业的初心。

养老服务是一门“杂学”,需要管理学、营养学、心理学、护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工作干不出成绩,既费力又不讨好。“事情虽难,但总得有人去做。”团队负责人、医学院院长黄岩松勇担使命。

从风华正茂到年过半百,黄岩松把生命中最绚丽的二十多年青春献给了养老服务事业。为什么如此执着?——“国家安定需要,千家万户需要!”

在黄岩松的影响下,越来越多骨干教师加入其中,一支19人的团队随之组建起来。

如果以中国现代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视角审视,黄岩松这批“先行者”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输送了多少专业人才,更多的是起到了探索行业发展模式、促进社会认知转变的作用。

在最初的那些年,国内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寥寥无几,没人说得清楚在中国国情下,这项事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该怎么样发展。正是有了黄岩松们探路在前,“人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往何处去”的关键问题才能逐步明晰。

“读了大学还要伺候人,又赚不到几个钱,图啥?”一开始,困难很多,质疑不少。专业开办的第一年没人报名,113个学生全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并且几乎都是女生。

道阻且长,更要向难而行。甘坐“冷板凳”,常怀“热心肠”,这是团队中每一名奋斗者的姿态。

在来学校任教之前,黄岩松从事过16年的医学临床工作,尤其是对中医学有很深的研究。经过实地走访,黄岩松发现许多老年人存在重视保健养生、不愿意吃药的心理,他便将中医学创新引进课程体系,每天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中医康复保健”“营养与饮食保健”等多门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

作为团队的科研“大咖”,黄勇攀则常年扎在书堆里,一门心思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开发。目前,黄勇攀已先后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7篇被SCI收录。

对于团队最年轻的成员刘隽铭来说,最艰难的时刻是哪一次呢?或许是在筹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期间,每天对着假人反复练习说话和操作,“一度精神恍惚”;又或许是在进社区时,胳膊被失智老人抓出了血……但无论是哪个时刻,刘隽铭都没有停止过脚步,“因为身边的每个前辈都在向前奔跑”。

其实,“冷板凳”也好,“热心肠”也罢,折射出来的都是利国为民、不负时代的使命感。正是这份使命感,支撑着团队一次次实现跨越——

联合政行校企专家学者主编完成国内第一套养老服务立体化教材;建设了养老服务领域目前仅有的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联合开发教育部首批“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得养老服务领域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凭借久久为功的努力,团队为搭建养老学科专业体系打造了一套范本。

整合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组建全国第一个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引入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开发、自动化、艺术设计等专业资源,率先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转型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经过持之以恒的探索,团队针对养老服务行业完成了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多次变革。

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伴随行业的蓬勃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越来越“俏”,第一志愿报名率超过200%,在校生超过600人,其中30%左右是男生。团队所在的专业群也成为全国高校中养老服务专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专业群,毕业生平均有3到5个就业选择,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如今,在全省1500多家养老机构中,一半以上都能找到团队培养的毕业生。

IMG_2521.JPG

IMG_2510.JPG

一代代青年学子在心中点燃了扎根养老服务事业的火种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群人

2020年,从福建到湖南,“00后”女生丁诗婷成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名新生。

丁诗婷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对老人有天然的亲近感。“选择这个专业,也是希望能更好地照顾他们。”丁诗婷告诉记者,“但直到学习‘高龄体适能’课程之后,我才切身体会到老人的日常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丁诗婷口中的“高龄体适能”课程,是团队教师潘国庆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实训课。潘国庆把模拟养老院“搬进”教室里,并设计了一套特制的高龄体适能设备。穿上这套设备之后,“整个身体往下沉,耳边的声音变得很遥远,视线非常模糊,行走坐卧都不方便,起身也只能借助扶手”。

“开设这门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老人的同理心,为以后的养老服务工作打下思想基础。”潘国庆说,老人的身体机能比较脆弱,“连怎么把老人扶起来都有讲究,不能有半点闪失”。这门实训课覆盖了老人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生活照护等环节,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体验老人的身心状况,提升服务的温度。

养老服务是一项需要“大爱”的工作。就在前几年,国内一些院校相关专业的招生都只有个位数,或者十几个人,行业人才流失严重更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在这一行长久地干下去,必须懂得尊老为先、助老为乐、护老为责,爱心、耐心、细心、恒心、责任心缺一不可。”黄岩松说,“三老五心”正是检验学生职业道德的标尺。

除了在专业课程中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以外,团队坚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铸魂育人全过程,点亮学生前行路上的“灯塔”。2018年,团队教师谢丽琴参与的“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思政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改革实践”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胸怀“大爱”,团队紧扣时代脉搏,在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不妨来看看这些专为老人“量身打造”的科技产品:一根智能拐杖,不仅能远程监测老人是否摔倒,还可以照明、听广播;一台床椅一体化机器人,能帮助卧床群体抬背、屈腿、转换床椅,甚至自主移动……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都出自团队培养的学生之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为此,团队积极整合政校行企优质资源,建立了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培养跨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加大对适老化产品的研创力度,目前已获得十余项专利。

在团队教师雷志华看来,智慧健康养老的本质还是服务,“为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带来更多可能性”。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以仁爱之心创科技之新,让科技之新赋能幸福民生。

“老师,我们能不能研发一款帮助中风患者站起来的康复辅具?”2019年暑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杜德国找上了雷志华和刘隽铭。在杜德国的老家,因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人不在少数。虽然市面上也有一些国外生产的可穿戴外骨骼设备,但是价格高昂,而且无法纳入医保,许多家庭只能望而却步。

“这个产品很有意义!”雷志华和刘隽铭对杜德国的想法非常支持。在他们的指导下,杜德国组建了研发小组,并先后深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红枫康复医院等机构开展调研。经过反复试验,国内第一款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终于诞生,具备了踩踏感知训练、步态矫正、智能助行、患者数据自动采集、远程监控与互动等功能。该项目不仅获得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还通过公益活动帮助100名患者减轻了行走痛苦。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群人。深耕养老服务领域二十多年,团队交出了亮眼的育人“成绩单”——

毕业生白丹丹、邓颖等人扎根基层,获得“首届上海百佳养老护理员”“杭州市十佳养老护理员”等称号;“95后”丁维鑫,已经创办6家养老机构;伊力亚尔·图尔荪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新疆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连续多年获评阿克苏地区社会福利院优秀干部……这些年来,团队为国家培养了近3000名“青春养老人”。扎根养老服务事业的星火,正在祖国大地上持续传递。

“毕业之后,希望继续从事基层养老服务工作,这里需要我们。”2021年12月,丁诗婷在“楚怡杯”湖南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养老服务技能赛项中获得了第一名。关于什么是“国之大者”,“大爱”又意味着什么,现在的丁诗婷可能还无法用言语全部表达出来,但她已经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最朴实的认知,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IMG_2627.JPG

学生深入社区,传递温暖

书写“大情怀”,传递“大温暖”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老年人免疫功能减弱,多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团队敏锐地察觉到,养老机构应成为“严防死守”的重点区域。

当时,由湖南省民政厅指导、团队教师唐莹参与主编的国内首套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视频教程正在加紧制作中。“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我们及时调整了部分培训内容。”唐莹说。

2020年3月,这套视频教程在湖南省养老护理员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正式上线,不仅开创了国内该领域“互联网+线上线下培训结合模式”的先河,也有效解决了集中培训困难等问题。

另一边,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如何保障养老机构安全运行,已经成为一个亟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受湖南省民政厅委托,团队教师刘理静牵头编制了湖南省地方标准《养老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管理规范》。

“历时大半年,前后开了三次业内专家论证会。”刘理静告诉记者,这项标准的编制内容、适用范围、技术要求、实施路径和可行性等,全都有详细的数据和论证进行支撑,“力求科学有效”。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印证了团队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多年以来,他们始终走在前列,以寸心书写“大情怀”,让微光传递“大温暖”——

把群众需求放在心里。团队将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已在师生群体中组建50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专业群志愿者注册率超过99%。其中,成立于2003年的“夕阳之春”社团每年开展活动100多次,覆盖了周边社区和多家养老机构,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善意与温暖。

“3天之内接待了70多位老人,我采用仪器与推拿相结合的手法,针对他们腰背疼痛、肩颈疼痛、膝关节疼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康复治疗。”2021年7月,张泽泉等21名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的学生走进安化县文溪村,为村里的老人进行康复治疗义诊活动。张泽泉说,当看到老人们在疼痛缓解后露出的笑容,“那一瞬间,专业价值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把赋能发展扛在肩上。针对养老服务质量与照护需求的差距问题,团队先后完成了44项地方重点科研项目;同时,聚焦全国养老机构人才缺口,每年开展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培训约3200人次。

为了进一步适应湖南养老服务事业转型升级趋势,2018年,黄岩松还牵头组建了湖南健康养老职教集团,推动健康养老领域排名靠前的省内、部分省外优质资源形成合力,助力打造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区域养老服务体系。

把团结互助落在实处。自2011年开始,团队连续10年选派10名教师对口援疆,充分发挥援疆教师的“种子”作用。在他们的影响下,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团队教师谢海艳就是其中一粒“种子”。2021年,谢海艳来到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增强教学教研能力。在当年举行的新疆职业技能竞赛中,谢海艳指导的师生更是斩获了多项荣誉。

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前行路上,当团队19名成员奋勇拼搏的身影交叠在一起,就是一幅“行之实者”的生动画像。

(图片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