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问道先行者

2020-05-18 11:44:41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这是一次5年前便已开启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征途。

  出发地是“基本”,目的地为“优质”。

  2015年,武陵区在常德市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们一直围绕“更大投入、更加均衡、更高质量”办好武陵教育,走在“优质均衡”的探索之路上。

  2020年,全省将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此前一年,武陵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获得湖南省政府重点工作真抓实干综合大督查通报表彰。

  问道先行者武陵区,正当其时。


封面_副本.jpg

  

学位建设之问:

  如何从“增量”到“提质”

  武陵区历来重教。

  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不断传承之下,武陵教育在2015年迈上新台阶:全省“两项督导评估考核”获优秀等次,义务教育推进工作评估得分更是高达97分,在常德第一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

  这之后,随着区内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提质改造陆续完成,武陵区将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点转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优质学位”。

  转向的背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近些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打造产业强区,建设美好武陵”战略部署并行而来,让武陵区这座已有2280余年历史的古城,迎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该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快速增长:武陵区凭借综合实力位列2019年全国百强区第31位。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民生配套。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一方面有助于吸纳优秀人才落户,另一方面也能为未来发展培养人才。

  “办好教育是优化全区发展环境的关键一环。”这是包括现任区委书记莫汉桃,区委副书记、区长康少中在内,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共同的认知。于是,在2015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之后,武陵区委区政府为本区教育发展描绘了一张新蓝图——围绕“更大投入、更加均衡、更高质量”办好武陵教育。

  新蓝图的第一笔,落在优质学位的供给。

  几年间,近10亿元的投入,换来紫菱小学、北正街恒大华府小学、育英德景园小学、武陵区第一小学等4所新建小学及5所公办幼儿园拔地而起,改扩建15所城乡学校,创建82所普惠性幼儿园,全区由此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10000个、公办园学位2000个。

  2017年,武陵区第一小学开建,并由此拉开武陵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幕。在这张计划表中,还规划有武陵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小学等5所城区小学及3所公办园。

  2019年,一小开学。这所位于中心城区的小学,占地50余亩,仅地块价就高达1.2亿元。“走完全部64个功能室,需要1小时左右。”校长谢英曾在区内多所小学担任过校长,“一小是面积最大的。”

  按照建设前的规划,一小主打科技立校,刷脸入校、刷脸借书等“黑科技”都在建设过程中配置到位。除了一小,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每一所学校,在规划阶段就已经先期思考了各所学校的“学位”特色:二小,位于城东片区,占地约4.5万平方米,主打运动特色,因此在规划图中设计有标准运动场一个;三小,位于城西片区,占地3万平方米,主打书香校园,前期规划中专门设有一座三层楼的图书馆;五小,位于中间片区,占地约2.8万平方米,主打网球特色,配套建有区内唯一一个校内网球场……

  人口测算显示,武陵区将在2020年至2022年迎来人口高峰,届时适龄入学儿童将达到一个高峰值,预计投入10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增加学位供给,城区将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11000个、公办园学位2000个,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然而,当2019年莫汉桃登上甘露寺小学老教学楼的顶楼查看周边环境时,他感受到的是“优质学位还不够”。

  这是一所创办于1924年的小学,坐落在甘露寺大市场附近。因为曾是湘西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学校周边分布着众多商铺、老旧居民房。

  2019年,甘露寺小学面临校园建设的全面升级。是在原有的4017平方米校园面积内改建,还是拆掉附近的老旧建筑、用于扩充校园面积,成为升级前的“关键之选”。

  是改?是扩?莫汉桃说:“现场看看去,校园里走一圈,花不了多长时间。”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户外活动场地十分有限,再登高一看,老城区的人流量和高密度的建筑物尽入眼帘。

  “还是应该扩建。”当过校长的莫汉桃知道,校内面积小,孩子们的活动场地就不够,功能室的配置也会受到限制;校外居民多,未来要就近入学的儿童会不断增长。“我们中心城区还有这样的学校,可见我们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这次现场调研会后,区委区政府最终定下方案:将校园周边部分老旧居民楼拆除,所得土地全部纳入教育用地,用于扩建甘露寺小学;一切前期拆迁工作和相关费用由区政府保障到位。

  “光拆迁成本,估计都有大几千万。”区教育局局长张冰说,不仅甘露寺小学,武陵区还有东升小学等9所位于老城区的小学、幼儿园改扩建将提上日程,“每所学校都面临拆迁。”

  以百年老校育英小学为例。

  学校占地面积不过6000平方米,1000多名师生在校园里几乎没有活动场地,而从校门往左右延伸的两堵围墙上,次第开着几扇窗。“墙由学校和外面住宅楼共用,窗户多是一楼住户开的。”校长罗玲领着我们在校园里走了一圈,用时不过几分钟,“因为太小,我们很多体育活动无法开展。”

  状况即将得到改善。

  2019年的城区老校提质改造,政府将拆除育英小学周边建筑,新增土地全部用于学校扩建。正是有了这样的手笔,一批因为场地狭小而限制了发展的老城区学校,学位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扩建后,学校学位数变化不大,但生均面积、功能室等数字将出现较大增长。

  “除了现已落实安排的2个‘10亿元’,区委区政府正在积极谋划,在今后的3至5年内再投入资金10亿元。”据区教育局计财股股长朱科介绍,这10亿元,除了用于7所老城区学校和3所公办幼儿园的扩建改造,还将用于区内农村学校的全面实施改薄工程。2019年至2021年,将新建教师周转房8套,建设面积280平方米,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在职教师住房条件;新建和改扩建学生食堂678平方米,确保每所农村学校食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2015年至今,区财政每年对教育的投入都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持续、高位的财政投入,有力保障了武陵区各学校优质学位的供给。

  

6.2019年6月14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组来到武陵区进行选拔,8支武陵区小学队伍都表现很强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胜出的工农小学、丹洲乡中心小学联合组成1支代表队,于11月底赴福建省参加全国总决赛,并一举夺魁_副本.jpg


校际均衡之问:

  如何从“差距”到“差异”

  地处芦荻山乡的农村校社木铺小学,在校生282人,教师19人。作为中心校,它还代管4所村小:李白溪小学、芦山小学、三村小学和黄爱小学。

  2016年到任的80后校长胡杰,领着我们在校园里边参观边介绍:这是新修的塑胶跑道,那是食堂兼礼堂,后面一栋是教师周转房……代管的4所村小中,芦山小学2019年新建了教工之家,黄爱小学已配齐6大功能室、实验室和远程教室,李白溪小学建起了造价60余万元的食堂,三村小学则基本等于新建。

  “和城里学校比没什么差别,甚至更好。”但胡杰也坦言,仅凭硬件上的“更好”,还不足以吸引农村生源留下来。

  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家长和学生的选择?

  从2009年便着手启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武陵区,在将近10年的探索中,得出一条重要经验:“一校一品”、因地制宜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在推动城区校农村校、优质校薄弱校实现“有差异的均衡发展”上,成效显著。

  “我们选择花式跳绳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购买一根跳绳,对他们来说负担很小。”胡杰说,同样在本乡,其他几所村小的特色文化建设也是“各美其美”——芦山小学专注于阅读;三村小学有一片专种红薯的农耕基地;李白溪小学主攻排球;黄爱小学因为革命英烈黄爱而得名,故以红色文化为主要特色。

  而我们回到城区,走进育才小学,感受到的则是另一种文化。

  校墙上,一幅幅剪纸画跃然生动;小花园里,以剪纸画为原型的雕塑安静矗立着……育才小学校长殷立明告诉我们,校内展示出来的剪纸作品,都由学生和老师创作完成。学校秉承“为生命喝彩,为未来剪彩”的特色文化,致力于通过文化创设育人环境、发挥育人的功能,让孩子在传承中创新、在收获中成长。

  以剪纸为学校特色,育才小学已延续多年。究其原因,校园面积狭小,不适宜开展对场地要求较高的活动,是因素之一。

  另一所面积更小的工农小学,则以“礼乐”文化定位本校特色。“兴于学,立于礼,成于乐”是工农小学的校训,以“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礼”涵养文明、以师生之“乐”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追求。

  “做出这一选择,和我们的生源构成密切相关。”工农小学位于龙港巷大市场附近,70%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相对欠缺,“以礼乐涵养文明,针对的便是这一短板。”校长张冬芝说。

  北正街小学的“为学生的快乐人生奠基”、育英小学的“一笔一划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东升小学的“谦谦君子,阳光少年”、丹洲乡中心小学的“生活即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来,它们各有各的特色。

  是什么在支撑这种不断做深的“文化”?

  拥有“财务自由”,是很多校长给出的共同答案。

  坐在东升小学的会议室里,校长高丽鹏为我们细细道来:“从2016开始,区里在国家生均经费基准定额‘小学每生每年600元’基础上不断提标,最新的标准是‘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

  “学校的基础建设等费用,区财政都一揽子兜底,生均经费除了保运转,全都用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师资培养。”高丽鹏说,东升小学2019年教师培训经费达到34.8万元,全校126位教师平均每人的培训费用近2800元。开展“六节两礼”活动、学生校本教材100%到位、教师阅读书目100%购置……“我没有为钱从哪来操心过。”

  其实不仅小学,从2016年开始,武陵区同步提高了初中学生的生均经费标准,目前为每生每年1200元,比国家标准高出400元。

  同时,针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针对区属部分薄弱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在满足区级生均经费拨款的基础上,对小学学生人数不足500人的,按照(500-实际人数)×560×50%的标准,初中学生人数不足750人的,按照(750-实际人数)×800×50%的标准,追加生均经费。经精确核算,2019年全区17所薄弱中小学校需追加公用经费172.6万元。

  追加的生均经费又是如何计算的?

  朱科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以一所200人规模的农村薄弱学校为例,实施新的生均经费拨款方案后,经费总额将在原有20万元的基础上追加8.4万元,生均经费整整提升近4成。

  生均经费的提升,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以前因为缺乏资金,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但现在都迎刃而解了。几所村小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得到了当地百姓认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生开始回流。”胡杰以黄爱小学为例,该校一至四年级分别回流学生20余人、20余人、30余人、10余人。

  生均经费的提升,为培养特色师资提供了重要保障。

  “以我们学校的‘北恒教师经典诗文朗诵群’为例,这是学校打造‘恒’文化的重要一环。老师们每天诵读的经典书籍,全都由学校购置。”北正街恒大华府小学校长唐静说,这两年,学校还第一次尝试送部分老师走出国门参加现场研训,“为我们校园文化中‘培养国际视野学生’储备师资。”

  一双手,十根指,并不一样长;一区内,多所校,也总会“长短”有别。单看长短,“小拇指”无法长到“中指”长度,但它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

  校际间的优质均衡发展,你追我赶固然好,但找准各自的定位,发展出“不可替代”的特色,也是一种思路。以“文化”显特色,以“经费”保优质,可以实现校际间“差异化”的优质均衡发展——这是武陵区给出的答案。


 2019年9月9日,武陵区庆祝第三十五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600多名教师集体宣誓做“四有”好老师_副本.jpg 


优质师资之问:

  如何从“集中”到“全覆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优质师资是义务教育发展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关键因素。

  拥有1800余名教师的武陵区,队伍中有5名特级教师、1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9名市级骨干教师、55名区级学科带头人和203名区级骨干教师。目前,该区已实现骨干教师覆盖每一所学校、每一门学科。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近年来,武陵区教育局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加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第一步,解决教师队伍“流动难”这一难题。

  2015年,武陵区采取城乡挂职交流的方式,将城区优秀校长交流到农村学校和城乡薄弱学校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农村学校校长交流到城区学校担任副书记挂职锻炼。区教育局组织人事股股长唐明利告诉记者,当年参与挂职交流的正副校长和后备干部一共29人。

  2016年,经严格考核,从这29人中提拔了13人担任校长,其中80后占全部校长比例的14%,这也使武陵区校长队伍的平均年龄降低到43岁,比上届年轻了5岁。打铁还需趁热,区教育局随即在全区对干部队伍进行了一次大交流、大调整,从区属学校的副职和后备干部中提拔了107名校长和副校长,交流面达到81%。

  五年时间,武陵区城乡交流的好处逐渐显现。

  2015年,作为第一批交流人员,唐静走进农村学校——丹洲乡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三年半时间里,这位之前没当过校长的“新手”,开始全方位思考学校发展,并将工作中的“被动”变成“主动”,带着这所农村小学走进“二维码时代”。三年半的时间做下来,学校实现了生源回流,“加起来,有100多人呢!”

  “我们的交流并不盲目,而是在调研后根据学校编制、具体学科需求等现实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分管人事的区教育局副局长黄朝辉介绍道,武陵区2016年印发《常德市武陵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各种形式轮岗交流,全区教师队伍得到合理流动,“做到了哪里需要,就调配到哪里。”

  城乡教师队伍流动,人才引进也同步保证。在全市编制紧张的情况下,近三年,武陵区的师资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以2019年为例,全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15人、面向全国公开选调优秀中青年教师8人、有限选调区外在编在岗教师20人。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年轻教师的加入为武陵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让队伍的年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自2016年以来,区教育局牵头组织,组成招聘团队,形成了程序简洁有力、实效更加突出的新方式。由线下排队报名审核变成了“三天线上报名”,想方设法优化报名流程。尽管简化了流程,但武陵区教师招聘依旧“火爆”:2019年面向全国招聘150人,就有3200多人报名,个别岗位招录比更是达到了187∶1。

  新鲜血液不断输入,如何做好新教师的培养,成为武陵区推进优质师资全覆盖的第二步。

  “新教师培养项目,我们一直都在做。”张冬芝与我们分享了这两年工农小学的一个创新举措——将新教师在年级办公室办公,改为在行政管理团队办公室办公。

  2018年新来的6名教师全部如此,在做好本学科教学工作之外,还给他们安排了干事、主管等行政兼职。陕西来的90后小伙边云云,在上好数学课的同时,协助学校教科室主任做管理工作,“一年下来,我学会了站在学校层面思考,数学教学该怎样改革。”谈到心得,边云云这么说道。

  育才小学,则是为每位35岁以下教师建立档案,跟踪记录他们的专业成长。档案中,每个人都要附上个人成长规划及观课心得、教育思考、教学反思等等。“我们还组织了青年教师教研活动,分教研组推精品课,开展观课心得比赛、评课比赛等。”殷立明说,学校以青年教师成长为杠杆,撬动了全校教师的整体成长。

  如果说城乡教师交流不畅,是推进“优质师资全覆盖”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那么“青年教师培养”则是这一过程中持续存在的“补短板”。基于此,武陵区针对性地迈出以上两步,再加上长期以来全区一直积极开展的教师“群培”——按照教师成长层次、发展层次、骨干层次、专家层次,形成国培、省培、市培、区培、校培的整体联动,武陵区借助“稳基础”“解难点”“补短板”,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成长体系。

  而全面落实“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是这一体系能够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

  “近两年补充的3位年轻教师,有两人买了房。”在社木铺小学采访时,胡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乡村教龄10年以内的教师,每年乡镇工作补贴、农村教师教龄津贴加在一起,比城区教师多7200元。乡村教龄30年以上的教师,可享受每年60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12000元的农村教师教龄津贴,“比城里老师每年多出18000元。”

  “关键是,区里教师的公积金很高。”区教育局副局长侯卫红告诉我们,从去年7月起,全区教师住房公积金再次上调,以中级职称为例,公积金由每月1521元上调到2488元。

  如今,武陵区教师的购房周期,大约是3至5年就可以付首付,每月住房公积金用来还贷后还比较充裕。夫妻俩都当老师的,大多数都有车有房。农村教师还有周转房,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拎包入住,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侯卫红算了一下,“如果我在教师岗位,按照工龄、教龄、职称等计算,每月收入比副局长岗位要高出2000多元。”

  武陵区将教师绩效奖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在绩效总额之外设立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及班主任津贴等地方性津贴,全方位提升区内教师待遇。

  2019年的统计显示,当年武陵区财政给予1名教师1年的工资福利待遇平均达到了17万元。

  “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都满满的。”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90后女孩高嫚穗,2016年通过公开招聘考入社木铺小学,被问到想不想进城教书时,她笑言,“我想一直扎根乡村学校,目标是够资格拿‘红烛奖’呢!”

  (本期校对:唐炜逸?赵经天)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