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教育+公益”之路还要走多远?

2019-07-09 09:19:43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上个世纪90年代,一张“我要上学”的公益宣传片让人记住了大眼睛女孩苏明娟。这张照片也让“希望工程”走进大众视野,引发人们对失学儿童的关注。时至今日,以希望工程为代表的教育公益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伴随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社会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教育公益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教育公益内容与形式迭代更新

  一直以来,捐钱捐物是人们对公益最初的认识。诸多教育公益项目的资助让学校的基础设施得以“旧貌换新颜”。对于许多农村学校,接受资金、物资捐助依然是教育公益的“主流”。然而,在今天,几百元钱、一个书包、一件衣服的捐赠,意义已大不如前。

  “我早年在乡镇中心学校任教,多次组织教师到边远学校慰问。我们以为乡村学校只是物质贫困,便将募集的资金和学习生活用品送给学校。后来才发现,这些物质上的帮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次数多了还难免有作秀之嫌。”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教师钟愧傲如此感触。

  过去十年间,教育公益模式不断升级。纯物资捐赠式的“公益1.0时代”成为过去,而以软性扶持为核心的“公益2.0时代”已经到来。教育公益不能只停留在解决硬件层面的问题,还必须使贫困地区与优质教育资源对接,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018年1月底,“2017马云乡村教师奖”年度颁奖典礼在三亚举办,怀化芷江的李思毅便是获奖教师之一。

  这让他收获不小——除了10万元的现金奖励,还有一个去杭州师范大学学习的机会。

  “如果到了更高的平台学习,你还会回农村吗?”被问及此,李思毅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希望能惠及更多的农村孩子。”

  湖南本土也不乏教育公益机构,弘慧教育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弘慧”)就是其中一个。2017年,弘慧组织了乡村校长美国游学活动,安乡县芦林铺中学校长石凤娥是其中一员。

  回国后,深受启发的石凤娥开始积极营造一所家长放心、学生愿意待、老师不愿走的乡村学校。

  “我们学校通过三大活动来培养健康快乐的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德育系列活动及读书朗诵活动。我们学校每个班级每一周都有一节足球课,学生和老师都喜欢踢足球。”石凤娥说。

  可见,教育公益组织的项目,已从教育的外围逐渐深入课堂,进入了教育的“主战场”。比如学校开展的阅读、科学、艺术教育、青年教师培训等项目,教育公益组织直接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从根本上说,教育公益不再是亡羊补牢式的“补洞”行为,而开始从根源上尝试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平的状况。

  

教育公益参与力量呈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教育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日渐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加入教育公益行列,“人人公益”成为一种时尚理念。特别是“教师自组织”的兴起,推动了教育公益的多元化发展。

  曹永健,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教师。他的“乡村萤火虫阅读”项目就是“教师自组织”中的一个。“2015年年末,我回郴州老家过春节。期间,我和孩子们聊阅读。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关于阅读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如今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和我当年读小学、初中时一样贫瘠。”曹永健说。

  几经筹划,2016年6月18日,曹永健建成第一家乡村萤火虫阅读馆。2017年暑假,他发起乡村伴读计划,为乡村孩子开设阅读指导课、绘本剧和电影课。仅2017年一年,乡村萤火虫阅读馆借阅人次达100多人,这意味着它可能覆盖了100多个家庭。第二家、第三家乡村萤火虫阅读馆相继在邵阳市塘田市镇和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落户,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因阅读而改变。

  虽然这种以教师自组织形式开展的教育公益活动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缺乏长期稳定的运转模式、缺乏后续可靠的资金投入、缺乏合理及时的反馈渠道等,但教师自组织的发起者依据自身对教育的了解,相对而言具有专业性和灵活性,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或者城市弱势儿童的真实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目前共有各类社会组织1155家,其中教育基金会153家。我省三级(省、市、县)教育基金总量达22.35亿元,先后对9万名教师、13.48万名学生进行救助、资助及奖励,对332所学校进行扶助和支持。然而这远远无法覆盖全部。

  平江县三市中学教师余民强认为,在农村,教育公益依然是“一枝独秀”,离“万紫千红”还相去甚远。享受到教育公益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数量有限,虽然很多学校和学生符合接受教育公益的条件,但毕竟“僧多粥少”,有时只能“望洋兴叹”。

  

 

当教育公益遇上“互联网+”

  十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时代,教育公益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今年3月,湖南省、市(州)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座谈会召开。2019年我省教育基金会计划支出1898万元,围绕关爱基层教师的“爱烛行动”、资助和激励贫困学生的“育才行动”、为边远地区学校搭建网络平台的“e校计划”三大公益品牌项目开展公益活动,并向尚未脱贫地区倾斜。

  在“e校计划”平台,边远贫困学校将自己的需求发布在网上,经公益组织审核后由爱心个人或爱心企业认领需求。这一举动畅通了教育公益需求渠道,帮助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解决教学条件差、师资短缺、信息不畅、设施不足等问题。

  当教育公益遇上“互联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学习优质资源的渠道,让更多的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江华瑶族自治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江华县教育局探索“互联网+教育扶贫”新模式。2017年5月底,江华县教育局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凝聚爱心,线上发布教育助学需求600多次,切实解决部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就学难题,并通过互联网向多家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筹集爱心款200余万元,解决贫困学子的生活费、教辅资料费等学业开支。

  现代技术手段让教育均衡困局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互联网+教育公益”的运用仍处于初期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差异很大,有些被引进的课程资源在内容设置上并不符合孩子们的学习和认知水平,不仅难以达到援助目的,还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教育公益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是否就等于平均?弘慧基金会理事长张帆认为,教育公平不是说让农村孩子获得和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而是要让乡村孩子获得适合他们的教育。泸溪县教育和体育局工作人员田儒平表示,只有贫困地区学校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把先进的教育思维嵌入他们的课堂,让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相关专家表示,教育公益的可持续发展,不应满足于填补城乡教育的“鸿沟”,而应尝试面向多元人群,进行多元的教育资源开发,探索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态,提供面向未来的多元化教育。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