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引回风:随笔自选集》新书分享会在长沙举行,李敬泽、何立伟展开对谈。
11月19日至23日,2025中国文学盛典·湖南文学周暨第四届岳麓书会在长沙盛大举行。11月22日,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敬泽携新作《引回风:随笔自选集》亮相岳麓书会,引发书迷高度关注。
作为本届岳麓书会重磅作家活动之一,此次分享会以“回风、杂感与作文短长”为题,李敬泽与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何立伟展开对谈,为线上线下读者奉上一场精彩的文学对话。
何立伟点睛:才、学、识兼备的“荡秋千式”写作
作为对谈嘉宾,作家何立伟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对《引回风》的喜爱。他借用古典文论中“才、学、识”兼备的标准,精炼地概括了李敬泽的写作特色。
何立伟特别指出,李敬泽的文体自由奔放,打破了散文、小说、考据与批评的边界,并形象地将其写作方式比喻为“荡秋千式”的写法——“荡出去、收回来,朝前面走”,展现出对节奏与思想的强大掌控力。他认为,李敬泽的文章既有广博的学识作为底蕴,更有让人豁然开朗的“见识”作为灵魂,使其作品成为一本引导读者理解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之书”。
李敬泽自述:在“止隙”处“荡秋千”的为文之道
面对老友的赞誉,李敬泽谦逊地回应,这更像是一堂激励前行的“文学课”。他随后娓娓道来,分享了关于新书与创作的深入思考。

李敬泽分享新书《引回风》。
关于这个颇具诗意的书名《引回风》,李敬泽透露,源于他个人的偏爱。“回风,回旋的风,吹大了就是龙卷风,我肯定是吹不起龙卷风的。”他分享了自己对魏晋诗文中“回风”意境的感触,认为它象征着生命与世界的一种回荡状态。而“引”字的添加,则是为了“接住稳住”这个略显奇崛的词,整个过程充满了文人起名时特有的纠结与趣味。
李敬泽说,《引回风》是一部跨越数十年的随笔自选集,特意收录了4000字以下的“短文”。他坦言,自己并非早慧的创作者,年轻时曾度过一段“晃晃悠悠”的岁月,直到29岁才在“三十而立”的感召下开始认真写作,早期的文章多是“被约稿逼出来”的。回望过去,他惊叹于自己年轻时旺盛的创作精力,并鼓励在场年轻读者“趁着精力好使劲写”。
谈及短文,李敬泽不吝表达对它的热爱。他认为,短文是“中国文章之正道”,要求极致的精悍与准确。他将话题巧妙地引向举办地“止间书店”,并给出了一个极富洞见的解读:“我刚才看这二字还有另外的念法,叫‘止隙’(间隙)。人也好,事也好,都要有间隙,要有缝……找到那个缝就可以在那个缝里做文章。”他认为,自己写作这些短文的根本功夫,就在于找到事物、道理和话语中的“缝隙”,并从这个切入点深入,文章才能有趣、有神。

李敬泽为读者签名。
李敬泽完全赞同并深化了何立伟“荡秋千”的比喻,坦言编选此书的过程,就是淘汰那些“秋千打得不好”的文章。“秋千就是要有运动,要有动态,同样还要有弧度,还得有收放的感觉。”那些写得不好、不流畅不优美的,便希望其永不面世。最后,他表达了对“随笔家”这一身份的强烈认同与期许,并幽默地感谢湖南文艺出版社将这本书打造成他个人“最美的图书”,希望它成为一本能让读者从容翻阅、随时进入的书籍。
读者互动:探寻真实、平衡与写作的历程
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针对文学中“真实与虚假”的宏大命题,李敬泽推荐了《诚与真》一书,并分享了他的核心警惕:写作者既要相信文字,又要对文字保持警觉。他提出了“打滑”这一精妙概念——当文字过于流利漂亮时,可能反而远离了真实、复杂的生命体验。他强调,应努力捕捉那未被文字表达的“九分”,而不仅仅满足于已表达的“一分”。

活动合影。
对于如何平衡理性工作与感性创作,李敬泽认为人的生命状态本是“层峦叠嶂”的,二者并非对立,关键在于能否留意并守护内心的那份丰富与感性。他还与读者分享了从写短文到写长文的心路转变,指出长文考验的是如何在更大篇幅内始终保持“兴致勃勃”的劲头,避免乏力。
一场文学对话虽已落幕,但“回风”所带来的思想涟漪仍在扩散。此次活动由湖南出版集团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止间书店联合承办。红网、时刻新闻、新湖南、晨视频、中国作家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大鲸出来了号、湖南文艺出版社、芙蓉杂志社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线上直播,超30万人次观看此次直播。
编辑:曹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