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美 唐璇)十年前,高中时期便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身份的他,在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考试失利后,毅然选择从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上转身,走进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成为社会体育运营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
十年间,他走上“创业跑道”,完成了三次漂亮的跨越——从运动健身企业的创始人,到开展教练认证培训的教育者,再到布局体育全产业链的开拓者,每一次出发都在跑道上踏出新的轨迹。
“我是体育人,只懂体育,也只想专注地把体育这一件事做好。”这句话道出了谭浩十年奔跑的初心,“体育教会我的,不只是怎么赢得胜利,还有在停滞不前的时候,换一种姿势继续奔跑。”
立足脚下,做好“线下场域”
2017年,初入社会的谭浩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租下长沙市黄兴镇一处2000平方米的闲置仓库,将其改造为健身俱乐部,在此开启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其实早在学生时期,谭浩就曾做过一些创业尝试,并靠在朋友圈做“微商”,攒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种缺乏专业壁垒的生意难以持久。经过深思,他决定将创业方向与自己的体育专业相结合。
这个选择并非偶然。在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求学期间,谭浩曾凭借国家一级运动员的身份在长郡芙蓉中学田径队担任总教练,又跟随学校的李世雄老师系统学习篮球裁判并取得国家一级裁判员资格,还在校外做教练指导兼职。这些实践经历,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运动健身市场的潜力。
“现在想来,当时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还是有些冲动的。”谭浩坦言。虽然前期做过简单的实地考察,对于当地居民的健身需求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但当时的他对如何运营一家健身房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从找器材开始,一切都是从零起步。”谭浩回忆道。他与合伙人在摸索中建设起了场馆:在网上发帖寻找健身器材供应商,招聘并培养首批教练团队,挨家挨户进行预售推广……那段时间,他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个正在成型的场馆中。
迷茫时刻,他回到母校向当时的系主任陈志辉请教。陈志辉从全职运营到后期营销一一给出了具体建议,并叮嘱他:“无论做什么行业,最终要回归到人本身,要尽心尽力为客户服务。”
这句话成了谭浩经营的准则。从会员进门的第一声问候,到每一次训练的细节服务,他都亲自参与、反复打磨。在他的用心经营下,健身房人气渐旺,后来更在长沙由一家门店渐渐拓展到五家分店。
然而,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谭浩也看到了实体场馆的局限:模式太重、盈利太慢。站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健身房里,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模式,能走得更轻更远?
升维思考,做轻“知识赋能”
2018年,在健身房运营中,谭浩发现了更深层次的行业痛点。
“我们发现,自己培养的教练,比起从社会上直接招聘的,无论在专业能力还是服务理念上都更胜一筹。”这个发现,让谭浩和合伙人刘一成陷入了深思。刘一成对市场趋势有着天然的敏感度,而谭浩更擅长内部管理和运营,两人优势互补。看着眼前这个显而易见的差距,一个念头在两人心中同时萌生:既然我们自己能培养出更优秀的教练,为什么不把这项能力转化为新的业务?
这个想法,促成了谭浩创业路上的第二次出发。
说干就干。谭浩与合伙人携手创立了湖南速锋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速锋健身学院,并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市场需求,走访请教业内的资深前辈,系统梳理出从课程研发、教学实施到学员就业的全流程体系。他们针对市场上不同需求的教练类型,开发出针对性的培训模块,并在逐步扩张中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职业资格认定基地资质。
企业一角
这次转型成效显著。2年时间内,谭浩带领企业将健身教练培训业务做到全省第一,并以“速峰体育杯”冠名了当年的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健身比赛。企业在中国健美协会认证机构中名列前茅,培训规模在高峰期达到800多名学员,年营收超3000万元。
谭浩(中)作为企业代表参加湖南省健身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然而,就在业务蒸蒸日上之时,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整个健身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健身房数量锐减,教练需求断崖式下跌,与健身房业态深度绑定的培训业务遭受重创。”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谭浩仍然坚持保障员工薪资,“疫情停摆近八个月,我们顶住压力,坚持给员工发放了底薪的80%,至少要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
面对这场行业寒冬,谭浩没有选择退场,而是转身寻找新的突破方向。
生态构建,做宽“产业连接”
第三次出发时,年仅25岁的谭浩,已在创业路上积累了远超同龄人的经验与视野。
他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健身这一垂直领域,而是与合作多年的器材供应商联手,成立了湖南省华盛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过往在场地运营、教练培训、赛事策划中积累的能力系统整合,以“体育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崭新定位,进军更加广阔的市场。
“当时,我们为国防科技大学一个二级学院提供‘职工之家’的健身器材采购服务。没想到,我们协助打造的场地引来了学校其他二级学院的老师前去参观。”对于企业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项目,谭浩记忆犹新,“学校体育工会主动联系我们,联系我们采购服装及运动器材,此后,更是放心地将校内赛事活动全权委托给我们。”
从单一项目到持续合作,靠的是什么?
谭浩给出的答案是——极致的服务响应速度。
“我们承诺12小时内给出反馈并解决问题。有一次,一件赛事服装的尺码出了问题,我们在不到3小时内就完成了更换。”凭借这种专业负责的态度,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了信任。
口碑积累推动业务模式持续升级,企业从“单一器材供应”全面转向“空间设计+器材供应+赛事运营+专业指导”的一站式服务。如今,企业客户中,有九成来自省内外的大型企事业单位。
与此同时,谭浩的创业足迹还涉及“体教融合”,创立湖南全会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先后与江西文清外国语学校、长沙市麓山中嘉学校等机构合作运营艺体中心,将专业体育服务深度融入教育场景。
支撑多线布局的是他的“轻资产、平台化”思维,他的创业团队以4名核心成员为主,整合30余人的专业团队,形成“小核心、大外围”的敏捷组织,可以承接各类体育相关项目。
“一周一小会,一月一大会,有任何问题必须在七天内解决。”谭浩将运动员的纪律性融入团队管理,打造出一支既专业又高效的管理队伍。
这套管理哲学,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在校时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智慧。“管员工和带学生,本质上都是和人打交道,道理是相通的。”谭浩说,“每当在管理中遇到难题,我总会想:当年老师是怎么管我们这帮‘调皮学生’的?”
谭浩回校向学弟学妹分享创业故事
对此,谭浩总结出了三个管理要点:“第一,要学会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真实需求;第二,员工遇到困难时,必须第一时间回应,绝不能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援;第三,要用心关注员工心态,将他们视为共同奋斗的伙伴,多一些人文关怀,比如用心准备员工及员工父母的生日福利。”
“在我的团队中,目前有超过40%的员工来自母校。”谭浩表示,“就像接力赛一样,我们正把从学校学到的专业精神和体育情怀,一棒一棒地传递下去。”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