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覃业彦 向瀚霖 刘年辉)春日的橘园里,一串串金黄的果实压弯枝头,而比柑橘更耀眼的,是一群躬身测量、认真记录的小小身影。近日,石门县蒙泉镇芙蓉学校的五年级学生们走出教室,将数学课堂“搬”进了家乡的万亩橘园。在这里,抽象的公式化作手中的皮尺,枯燥的计算变成鲜活的实践,孩子们用数学智慧为石门柑橘产业献上了充满童真却实用的“金点子”。
这场别开生面的数学项目化学习,是该校承担的常德市教育研究课题《跨学科背景下小学数学项目化教学研究》的实践缩影。学生们分成种植规划、产量分析、价格调研和包装设计四个小组,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真正触摸到了数学的“温度”。
皮尺量出的科学——株距不仅是数字,更是阳光的分配。“原来3米的株距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每棵橘树都能晒到太阳!”种植规划组的田冯子萱同学兴奋地喊道。孩子们手持皮尺穿梭在秀坪园艺场的橘园里,将课本中的“长方形面积”“梯形公式”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测量地块、统计树龄,为橘农的补栽计划设计出详实的“小学生方案”。
数据里的秘密——420斤与260斤的差距启示。产量分析组的孩子们化身“小小农科员”,在“特早大芽”“石门蜜桔”等不同品种的果园中随机采样。当记录本上出现“单株最高产量420斤,最低仅260斤”的悬殊数据时,带队老师易长云适时引导:“如果用平均数计算,这片果园的潜力还有多大?”孩子们恍然大悟:数学不仅是算数,更是发现问题和优化管理的钥匙。
从田间到摊位的数学课——成本利润算出一颗柑橘的旅程。价格调研组的足迹遍布白洋湖社区的各个收购点。他们记录价格波动、对比品种差异,甚至帮家里算起了“今年该种哪种柑橘更赚钱”;包装设计组的孩子则跪在地上测量瓦楞纸箱,争论着“怎样叠放既能保护果子又能节省运费”。学生卢婼丹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以前觉得数学题都是编的,现在才知道,学好数学真的能帮家里多卖橘子!”
让知识扎根土地——教育改革的“石门答案”。“数学不应该困在作业本里,它应该生长在橘树下、流动在交易中、体现在每一个解决问题的瞬间。”校长汪洋如是说。据该校课改负责人覃敏介绍,这种“学科+产业”的跨学科实践,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创新落实,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数智农业”的种子。当夕阳西下,满载数据与思考的校车驶离橘园时,教育已悄然完成了一次最美的蜕变——知识活了,课堂大了,家乡的未来也更清晰了。
编辑:余杏 实习 胡芸帆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