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丹 赵菡)近日,从湖南省第二届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大赛决赛现场传来捷报,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的湘人拳击队、湘人勤天队凭借出色的表现,从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省级一等奖、三等奖,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这张闪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师生们长达八个月的汗水浇灌,是校园里一次次直播讲解、摆摊推广的坚持,是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探索,更是学校自贸经济与文旅学院专业育人模式成效的生动写照。
湘人拳击队在汨罗江畔参加总决赛,荣获省级一等奖
从“校内赛”到“省决赛”:八个月的系统锤炼
荣誉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去年12月,为强化学生用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该校自贸经济与文旅学院承办了第二届湖南省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大赛校赛,最终全校有300多支队伍报名,学院的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跨境电商专业学生更是全员参赛。
八个多月的时间里,各参赛团队进入了一场高强度的“马拉松式”备赛,从校赛、省预赛、省决赛第一场、省决赛第二场,指导老师们制订了详尽的训练计划,包括直播话术打磨、镜头感培养,到数据分析、营销策略制定等。学生们则经历了无数次的模拟直播和方案演练。这八个月,是对专业技能的精进,更是对意志品质的淬炼。最终,全校团队累计直播时长数千小时,累计销售额近10万元。
“这个比赛伴随了我整个大一年度。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们团队在实训室里反复打磨脚本、优化话术,对着手机屏幕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只为在镜头前展现最专业、最打动人的状态。”辣妹子助农团队长郑彩艳说道。
学生直播训练日常
从“直播间”到“校园摊”:“直播+地推”的创新实践
在备赛过程中,参赛团队没有局限于封闭的实训室,而是将战场拓展到了整个校园,创新性地实践了“直播+地推”的融合模式。
线上,学生们开设直播间,热情洋溢地推介来自靖州、张家界、平江等地特色农产品。线下,他们在校园里摆起地摊,将线上流量引至线下,进行实物展示和推广。参赛团队队长2024级跨境电商专业学生王锦鸿介绍:“这次比赛既要考虑农产品卖点,又要设计校园互动玩法,这对我们的市场洞察力和执行力都是巨大考验。”
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实战能力,更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电商助农氛围,让他们对乡村产品如何触达消费者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从“课堂”到“田间”:公益实践中的成长
学院的备赛之路,始终与公益助农的实践紧密相连。这并非一场孤立的竞赛,而是学院长期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
近年来,学院师生团队多次深入长沙县、靖州县、安乡县、汨罗市等地的田间地头。在靖州,他们通过直播镜头,与梅农互动,讲述“梅”好故事,为当地杨梅产业插上电商的翅膀;在安乡,他们不仅开展直播带货,更是化身“田间课堂”的讲师,为当地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带去直播技能培训,播撒数字经济的火种;在汨罗,他们顶着40多度的高温和网络不畅的压力,坚持通过屏幕推广长乐甜酒、汨罗粽子等“甜汨”好物,一场直播便收获了40多万点赞和数万元的销售额。
湘人拳击队的指导老师黎勇在回顾比赛过程时,动情地说道:“在公益实践中,学生们最大的成长不是技能,而是那份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真正理解了‘赋能乡村振兴’这几个字的重量。”
参赛学生网营2303班徐杏担任安乡县直播技能培训助教,指导当地村干部拍摄短视频
本次成绩是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自贸经济与文旅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集中检阅和展示。近年来,学院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将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战场引入课堂。通过大赛这个高规格平台,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进行了应用、检验和升华。
一枚金牌,凝聚着八个月的艰辛与汗水;一场直播,连接着校园与广阔的乡村。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的师生们用他们的坚持与智慧,在公益助农的道路上写下了精彩的注脚,也为湖南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了独特的“劳人职院”力量。
编辑:黄佳莉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