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李商隐的“雨季”
文/夏蓉(长沙汽车工业学校学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初读李商隐,是这首《夜雨寄北》。细腻浑厚的笔触,仿佛那场夜雨跨越千年渗透文字抚过我的脸颊。深读李商隐,品味到他的诗歌里总下着忧愁的雨,他那深邃悠远的意境,充斥着忧郁冷色调的情思,犹如长江彼岸那永不停歇的雨季,情驰思阔,令人流连。
我小的时候爱阅读,每每阅读时,外婆总是陪伴着我。可以说,外婆是我的学习搭档。仍记起,初次握笔写字,外婆紧握住我稚嫩的手一笔一画地勾勒,她的指腹柔软却坚定;初次朗读诗词,外婆手握书本轻声细语,一言一句地为我释义,语气温和简白;初次作诗作画,外婆慈爱地指导着我一撇一捺地描绘作品,笑容温暖和煦。那时,我幼嫩的心中就种下一颗钟情于文学的种子。
外婆喜诗书,家中收藏的书籍浩如烟海,闲暇时我便沉浸在书海中。其中,最令我费解的便是李商隐的诗。那时懵懂青涩,不解那“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相思苦疾,亦不解那“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哀怨情愁,只觉诵其诗时如隔雾观花,扑朔迷离;解其意时如水中望月,缥缈难僻。外婆便为我揭晓诗中谜题——那是李商隐独特的诗境,朦胧隐喻,意在诗里,情在心中,待我成长便自会知晓此意了。外婆的语气如春风般细腻,如秋风般缜密,这句话像烙印般深深刻入我心上。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星星似水边流萤,月光如流水般倾泻,笼罩了外婆脸上被时间篆刻的皱纹。外婆将我圈在怀里,坐在绿竹编制的摇椅中摇晃,如同梦中仙女般朦胧美丽。无数个如此沉寂的夜,外婆与我檐下赏月,细数落花,也会讲些诗人们坎坷的生平引人入胜,远处三两蝉鸣像为这幅佳景奏乐。灯花瘦尽,时光荏苒,沉醉在月色下,浸润在外婆的声息里,我缓缓坠入梦乡,梦里仍将故事连载,梦里仍与外婆相系。
往事如烟,随风飘逝,此去经年,不觉间我已经离开外婆许久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美好的事物与年华只存在于回忆中,而在那时,那些事那些人只被当成平常不知珍惜,恍惚间只剩相思泯然。我明白了外婆话中深蕴,也读懂了李商隐的寥落含蓄。雨珠晶莹,缓缓滴落,走入李商隐的“雨季”,才知道那连绵的细雨是思念的丝线。
我的城市又下雨了,最先打湿的是我的鼻尖,不知那遥远的江南故乡是否也雨气弥漫呢……
(指导老师/杨添)
编辑:陈群和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