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教育快讯 > 详情

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科学教育的建议 “您的建议非常必要”

2025-02-13 09:57:3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林焕新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部分建议的答复。记者关注到,多条建议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相关,教育部的答复不仅系统介绍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相关工作的进展,更直面痛点作出回应。

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非常必要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等建议非常必要,与目前实际工作方向一致,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正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教育部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152号建议的答复写道。

答复中,教育部明确表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深入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并且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提供软硬件支撑,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探索全国科技馆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机制与模式。

“我国义务教育现阶段科学教师还存在缺口大、兼任教师比例高、师资配备率低、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教育部直面问题并表态,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门将进一步发挥科学教师主导作用,打造培训精品,将优质培训课程制作成课程资源,上传至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助力教师科学素质提升。

在课后服务中引入科学类活动项目很有必要

在答复“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建议时,教育部表示,开展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引入科学类活动项目很有必要。

教育部指出,在具体实施中,教育部通过指导各地开设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制作、人工智能等活动课程,加强学生动手实践与探索,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此外,按照“双向选择”原则,鼓励学校自主选聘科学家、两院院士、科技人才、科普工作者,担任科技辅导员参与课后服务。教育部还披露了新的调查数据,全国已有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

针对一些地区还存在科技类活动少、课程形式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在课后服务项目中多形式开展科技创作、创客活动、研究观测等,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指导,不断提升科学类课后服务项目的吸引力,助力“双减”改革走深走实。

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等建议非常重要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451号建议提出,加大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支持力度。对此,教育部答复,您提出的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等建议非常重要,教育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稳步推进相关工作。

从答复中可见,早在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支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加大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和教育场所建设。教育部门加大与科协部门合作,以尚未建设科学教育场所的薄弱地区乡镇农村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推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项目建设。2023年底,中国科协已构建起包含477座达标实体科技馆、692套流动科技馆、1764辆科普大篷车、1174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和中国数字科技馆在内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中小学生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

教育部也关注到“现阶段,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科学教育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以及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学校科学教育资金统筹保障,积极争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支持,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科学教育支持力度。


编辑:曹鑫宇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