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桥
文/龚怡枫(双峰县职业中专学校学生)
朦胧烟雨斜织着,落入桥下的河中没溅起一点水花。桥的两岸人们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我看着枫桥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发了呆,忽然发现桥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一方地位。
鹊桥在神话中成全爱情,彩虹在天上架起桥梁给人欣赏,古代丝绸证明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现代港珠澳大桥联系内陆和香港、澳门。而最印象深刻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帮助红军迅速离开,当地人民用身体扛起木板为红军撤退铸造起一座“人桥”。
我想起曾听过的故事。有一个憨厚模样的中年人,性格却比较圆滑。他爹给他取名张家译,后改名为张家桥,他和他爹在台湾海峡的一边,而大陆和上面的亲人在海峡另一面。老家就在海峡另一面,却不能回家,那时他爹多希望有座桥架起两岸让他回家。
张家桥小小年纪离开大陆,但对家乡的思念日益加深。后来他成为邮件员,为大家送信,顺便送一些小物品。每天日出晚归,只为让大家能快点收到亲朋好友的消息。他这么干了二十年左右,不仅为大家及时送信,还借自己“圆滑”的性格给送信的人调解润滑他们之间的关系。他通常能心细如发的发现亲子或原本是朋友之间的不和睦,并巧妙地缓和他们的关系。
今天,四十五岁的他准备退休了。因为他能回家了,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有了缓和。他回到简陋的小屋,小屋外有个有些风化生锈的邮箱。网络普及得太快,大家好像都快不需要他了。邮箱内都没有信。今天他惊奇地发现门口外有一堆东西,上面有几封信。都是知道他退休关心他的信,但其中有一封特别的信,是从未寄过信的罗大爷写的。信中写他旧疾复发,怕时日不多。还没来得及找到自己的女儿。听说张家桥要回大陆发展就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找到女儿并送一封信和一些小物品。
这是张家桥送的最后一封信,里面包含着迟来的爱。他回到大陆了,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和罗大爷的女儿。可帮罗大爷送信的事儿并没有这么一帆风顺。
咚咚咚……“谁?”女人开门问道。张家桥说明了来意,没想到女人却极其气愤:“几十年了,他抛弃妻女,现在还有脸回来?我妈拉扯着我长大,有多难吗?”嘭!门关上了。
可家桥坚持不懈,经常找她聊,有时帮她。只希望完成罗大爷的愿望,让自己之前工作的最后一个任务完满完成。终于有一天,女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坚持。他离开了一会儿,又拿着一个小木桥和地图,将木桥放在两岸上。说:“我们并不是不想和亲人团聚,而是做不到。我们非常希望有座大桥架在这儿,能让我们回家。罗大爷一年前就快不行了,不好找你,这才托我。你还是去看看吧……”。
十几天后,罗大爷还是见到了他的女儿。
张家桥就像桥,联系了他人的距离。桥联系了两地,让沟壑不再是不可跨越的存在。
(指导老师/胡明亮)
编辑:陈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