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蒋电春 陈波 李赟)金秋时节,临武县第一完全小学的校园里满是鲜活的劳动场景:“爱心小农场”中,孩子们踮着脚尖采摘亲手栽种的蔬菜,叶片上的晨露折射出阳光;非遗工坊内,龙须草在稚嫩指尖翻飞,渐渐化作精巧的编织工艺品;科技活动室里,3D打印机吐出的陶艺模具,与孩子们揉捏的传统陶泥作品相映成趣。这所百年老校,正以“第二课堂”为支点,撬动劳动教育变革,构建起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生态。
“劳动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关键载体。”2023年初,学校党支部书记郭鹏锋紧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基于第二课堂的劳动教育项目开发”理念。经学校多方调研和综合讨论,最终确定打造本校劳动教育“三维四域”体系目标——纵向打通家庭、学校、社会壁垒,横向覆盖日常生活、生产、服务性与创新性劳动,让劳动成为串联德智体美育的纽带。
这年10月,学校相关课题成功立项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此后,每周五下午的“劳动创想日”“劳动+”跨学科活动便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课程创新为劳动教育注入活力。学校组织专人编写校本教材《劳动·生活与实践》,共八章46个实践项目,成为“第二课堂”的“指南针”。特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晓琴每周到校授课,学生龙须草编织作品获省级非遗展演金奖;剪纸、陶艺、竹编等非遗项目融入课程,形成“非遗小小传承人”品牌;“机器人工作室”里,学生用3D打印机改良陶艺模具,用物联网监测作物生长,让劳动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桂花树下,师生齐诵诵读诗词、撰写观察日记,探究光合作用奥秘,描绘热闹劳动场景。
“3+1”基地搭建起成长课堂。校园内,200平方米的“开心小农场”划分成28块班级责任田,学生为西红柿搭架,数学课本里夹着自制的“产量统计表”;教学楼走廊的“植物角”,绿植挂着记录生长数据的“身份证”;“劳技实践室”中,学生完成从构思到成品的创作。校外2.5亩的“农耕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接上“地气”,孩子们在农技人员指导下体验完整农事周期。“割稻子时手掌磨出水泡,才真正明白‘粒粒皆辛苦’。” 学校六年级学生周雨桐在参加完劳作后在日记中写道。
“家校社”协同编织成长网络。学校设计“5+2+N”实践模式:每周5天校园劳动、2天家庭劳动、N次社会实践,“劳动护照”记录成长,30枚徽章激励参与。学校与农业公司共建“智慧农业研学中心”,让学生体验无人机植保;联合县文化馆成立“非遗传承基地”,6名艺人驻校授课;携手社区开设“职业体验岗”,学生化身环卫工人、银行柜员。“原来衣来伸手的小公主,现在竟然能主动分担家务,还会给我们讲垃圾分类知识。”家长王女士兴奋地跟老师分享发生在自己孩子上的可喜变化。
如今,这所百年老校硕果盈枝,学生劳动技能合格率从78%升至95%,体质健康优良率提高15%,艺术展演获奖数量翻番,学生跨学科项目完成率达92%,家长反馈好评率达到100%,不少劳动教育作品获省、市、县多个奖项。
编辑:曹鑫宇 实习 李典茜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