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静)在数字经济深度渗透乡村振兴、县域商业加速升级的背景下,乡村振兴亟须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商业运营,更愿扎根乡土的“数商工匠”。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如何突破传统技能培养模式,培育出契合乡村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立足湖湘地域特色,以“润乡情”铸魂、“慧商智”赋能、“富创能”立行,构建起数商工匠多模态精育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职人才培养样本,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鲜活动能。
精准破题:直击乡村人才培育三大核心梗阻
作为湖南省唯一以水利水电专业为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湖南水电职院早在数年前便敏锐捕捉到农村电商发展中的人才短板,通过系列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系统破解乡村数商人才培育中的关键难题。
针对“价值认同不深”的难点,为破解传统兴农教育多停留在政策宣讲、理论灌输层面,未能与乡村产业实践、农耕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离农”“背农”倾向,扎根乡村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学校以“乡情润心”为切入点,将助农实践、乡土文化融入育人全流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立对乡村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面对“技能适配不足”的痛点,为改变农村电商已进入直播运营、品牌打造、数字供应链建设的新阶段,而传统实训仍以基础操作实训为主,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等现象。学校重构“商智慧识”培养体系,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急需技能,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练就服务乡村的“硬本领”。围绕“成果转化不畅”的堵点,为改善以往创业培育多局限于模拟场景、缺乏“真平台、真市场、真运营”的实战历练、学生创业成果难以落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低的状况。学校搭建“创业赋能”生态,打通“校园-企业-乡村”的对接渠道,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提升创业转化能力。
创新实践:构建“润心-慧智-创能”精育多模态
基于人才成长规律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湖南水电职院打造“润心、慧智、创能”三大培育模态,形成全链条、立体化的数商工匠培养模式,实现从“育技能”到“育人才”的深度转变。
润心模态,以乡土情怀筑牢扎根之基。学院通过“三园、三讲、三耕”的特色设计,让乡土情怀融入学生成长基因。“三园育心”,以“三湘四水”等地域文化元素命名建筑、道路,营造浓厚农耕文化氛围;联合校地企打造全景式数字育人空间,组织师生走进农产品产业园开展助农直播;以田间地头为场景,让学生在农事劳作中感受乡村价值。“三讲聚心”,“大禹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水利水情、乡村发展主题讲座,厚植家国情怀;校友分享会邀请投身“数商兴农”的毕业生讲述成长故事,传递扎根乡村的信念;“我为助农发声”公益讲解活动,让学生在宣传乡村品牌的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三耕酿心”,联动农业企业开展全流程农耕实践,夯实学生对农耕文明的认知;组织学生“驻乡镇、进基地”,深度参与涉农企业数智化运营;校企联合开发电商工具,让学生在技术服务中体会“数字赋能乡村”的价值。近年来,师生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湖南省消费帮扶营销大赛金奖、湖南省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所有学生均参与到乡土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成长为“心中有乡、眼中有光、脚下有泥”的新时代数商兴农人。
慧智模态,以专业能力锻造兴农之技,学院通过“三课、三师、三评”锻造学生数商兴农知技能力。打造“商技-商艺-商道”三级递进课程矩阵,以“财、管、商、数”类专业课程精进“商技”,确保学生掌握电商运营核心能力;以《农村商务沟通与文化》《智慧农村农业》等农村特色课程提升“商艺”,助力学生适应乡村工作场景;以《涉农创业实务》《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涵养“商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目前,已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名秀-名师-名匠”教师梯队,通过“青蓝工程”“教学比武”孵化教坛新秀,夯实师资基础;组建“数商兴农”教学团队培育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发展;联合行业企业培养行业名匠,将产业一线经验带入课堂,形成“教学新锐-骨干名师-行业名匠”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创新“评德-评技-评能”评价模式,以品德档案、思创积分评价学生道德素养,以课堂智能诊断体系检验专业技能,以实战导向平台评估综合能力,形成“品德筑基、技能强化、能力跃升”的良性成长生态。教学团队多次获湖南省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团队成员获评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湖南省楚怡名师等,育人水平显著提升。
创能模态,以实战平台提升转化之效,学院通过“创育、创竞、创富”实战项目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与转化效益。立体孵化,联动企业精准挖掘优质创业项目,依托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推动项目落地,同时开展常态化团体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的实际问题。进阶竞赛,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创意赛道聚焦数字乡村建设,征集创新方案,创新赛道对接“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以赛促学;创业赛道推动获奖项目实际落地,让学生在市场检验中提升运营能力,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联动服务,技术服务为农产品产业提供溯源改造、数字工具支持;咨询服务通过电商培训助力县域电商发展,培育乡村电商骨干;营销服务联合乡镇搭建直播矩阵,孵化乡村特色IP与“新农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真正让学生在服务乡村中实现价值。学生团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等荣誉,多名学生获“湖南省基层就业卓越奖”“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人物”等荣誉称号。
丰硕成效:实现“育人-兴产-富农”多方共赢
近年来,学院累计组织师生深入洞口县、隆回县、麻阳苗族自治县等10个县近80个村,开展技术服务、咨询策划和直播助农活动500余次,帮扶农产品网店落地经营,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开发涉农培训课程20门,打造“田间惠农学堂”培训驻村干部、返乡青年、农民近2万人次;重点支持隆回县立志村、岩山村成功孵化“万粉级”村播IP账号与特色店铺,培育多名具有独立运营能力的“新农人”。与惠农科技等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县域定制化电商项目42个,孵化“靖州杨梅”“麻阳冰糖橙”等农产品品牌50余个。
通过多年实践,湖南水电职院的“数商工匠”培育模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湘禹”样本,产生了广泛辐射效应,成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该模式得到主流媒体高度关注,《中国教育报》评价其为“数商兴农教育改革示范”,国内多家媒体多次深度报道学校实践经验;相关案例斩获多项省级以上消费帮扶荣誉,学校也先后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全国信息化标杆学校、湖南省库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
面向未来,湖南水电职院将继续深化“数商工匠”精育模式改革,进一步拓展成果应用范围,深化理论研究,力争形成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湘禹”育人范式,为“数商兴农”战略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以职教之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澎湃续航。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